- 2006年03期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K]
- 李泽彧;朱景坤;
巨型大学是20世纪中期国外高等教育出现的十分突出的组织形式,使其既区别于其他组织,又别于一般的大学,美、英、日本等西方教育大国最终形成一些事业部型、混合型、联合型的组织与管理模式。各教育大国的巨型大学管理与组织模式无疑可以为我国巨型大学组织与管理模式的建构提供有益的借鉴:党委领导、校长负责与教授治学,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二元一体,建立纵向分权校院两级管理模式。
2006年03期 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 朱正亮;鄢烈洲;李晓波;
在简要分析五种具有代表性的高校类型划分观点基础上,提出对高校类型划分可从学术维度、行政维度和市场维度三个方面展开,其中以学术维度为核心;结合这三个纬度,以“知识”为学术维度的分类主体,横向以知识的广度为标准,纵向以知识的深度为标准,将我国高校划分为14种基本类型。
2006年03期 6-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 楚红丽;
分析高校的市场环境,一方面可以辅助高校自我分析其发展方向以及所面临的问题,从而根据实际的环境变化采取相应的手段,避免简单被动应付环境变化所造成的错误与风险;另一方面可以使学校立足于满足学生顾客的需要从而进行从浅层到深层的整体战略规划设计,帮助教育管理者或学校管理者根据主观目标与客观条件,统筹兼顾,将教育资源进行重新策划、设计、整合,从而构成独特的发展方案,帮助学校以科学的运营和良好的操作方法规划学校发展的未来。
2006年03期 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王坤;段作章;
我国高师培养模式是伴随着近代学制的诞生而建立起来的,大体经历了这样的发展变化:定向型培养模式的确立——非定向型培养模式的尝试——由定向型向混合型培养模式的过渡和发展。高师培养模式的演变对当前高师改革有深刻的启示:树立师范教育的国家意识,正确认识高等师范教育的性质与使命,是高等师范教育健康发展的思想基础;关注基础教育,引领基础教育,全方位地服务基础教育,是高等师范教育的生存基础;提升学术性和师范性,彰显师范特色,是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个性基础;有为才有位,坚持与时俱进的品质是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基础。
2006年03期 13-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 路洋;
书院是我国古代高等教育的重要形式,到了清末由于特殊的历史、社会因素,书院由衰败转而变革,通过不同的变革方式,发展出近代高等教育的因素,在教学、课程、机构、体制诸方面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006年03期 1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 薛珊;
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不断完善的过程,合作办学活动逐渐走上了法制化的道路。为了更好地顺应时代需求,中外合作办学政策在调整过程中,逐渐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主要表现于对教育主权的维护、对主体利益的保护和对赢利行为的默许。然而,在不断改进的过程中,合作办学的政策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加强,质量评估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对赢利问题态度尚有待于进一步转变。
2006年03期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郑文;
从权力的角度对大学组织管理进行研究是一种新的视角。在对大学组织过程中权力及其作用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的基础上,从权力主体和权力层次两个维度形成的矩阵的视角,提出了大学内部决策的三种模式——上层行政模式、上层学术模式、下层学术模式,同时分析了各模式中的权力特性,最后对大学组织过程中的权力运行进行了提练和概括,认为集权和分权是大学组织过程中权力的基本范畴,权力的集中和分散是高校管理的基本特征。
2006年03期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 张红峰;
学院制改革是当前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研究领域的热点课题,人们从不同的侧面在对学院制进行研究。从组织的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对大学学院制组织模式进行剖解发现,大学学院制组织的三种考察视角——信念的追求、结构的设计以及权力的运行和冲突,对深入分析大学学院制组织模式的内涵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2006年03期 2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 郑骊君;尹新平;
当前社会上存在的诸多教育不公平的现象,从根本上讲,是长期以来教育制度政策的缺失和不合理造成的。通过解剖当今社会教育制度的种种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为人们进一步领会教育公平的本质提供了思路。并从实践的角度,对教育公平在教育政策和制度安排中应如何体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强调教育公平理念、教育类法律与法规的制定、教育制度改革和创新、教育收费制度和重点校制度的改革、职业技术教育与民办教育等的政策制定和完善等方面对实现教育公平的促进作用。
2006年03期 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 唐小红;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流行的一种社会文化思潮,其影响已深入到教育领域。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权力关系也因之而发生极大的变化,并对师生角色产生影响。表现为在后现代知识观中,教师的权力受到了挑战;在后现代课程观中,学生有了一定的自主权;在后现代教学观中,学生成为话语权的拥有者。为此,笔者认为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双方都必须做出角色调整:改革教师对自身的角色认识;实现学生角色的转换;增强师生双方的平等意识。
2006年03期 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 陈悦;
早先被柏拉图称为哲学王的那些智者冒着被世人鄙视的危险引领并指导世人走向光明。随着人类的进步,19世纪初的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促进了职业学者阶层的形成,学科制度以及学科规训制度使学科内的学者沿着一条学术职业化的路径发展。从学术职业的框架出发来讨论大学教师甚为重要,以学术职业的概念定位他们才能确定其社会地位,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如何建立一种强有力的机制来真正做到学术自主研究和适应社会两者有机结合互动,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006年03期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 何放勋;
工程教育自近代以来经历了两种发展范式,即科学范式和工程范式。不同的教育范式对培养和造就工程师的责任要求是不同的。科学范式经历了技术阶段和科学阶段两个发展阶段,与此相适应,工程师的主要责任在技术阶段是对机构权威忠诚,在科学阶段是技术统治论;工程范式要求工程师的责任是承担社会责任,这种社会责任不仅要对当下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且要对未来负责,不仅对可预见的后果负责,还要对不可预测的后果负责。
2006年03期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 郭丽君;刘献君;
以聘任制为核心的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对学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实行科学管理,才能逐步建立促进学术职业和高校共同发展的新的人事管理制度。在聘任制改革中,加强共享决策与参与管理,协调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同时,进一步完善人事管理部门的职能,是改革实施成效的重要保障。
2006年03期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 陈媛;尹坚毅;
我国地方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必须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创新观念指导下才能形成,笔者以湖南省作为案例,提出了地方高等教育结构创新的三个新观念:科学创新可持续发展观、动态开放重效率发展观、生态定位促和谐发展观。并根据行政管辖范围而形成的省、直辖市等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进行了探讨。
2006年03期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 陈莉;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教育的公正与效率之争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现有的研究主要是以经济学或政治学的角度讨论社会宏观层面的教育公正与效率问题。笔者试图以教育学的视角讨论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公正与效率问题,提出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公正与效率是一致的,其实现主要取决于教师职业道德意识和教育水平,以及学生自我教育水平的提高。
2006年03期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 宋一;宋恒源;
协同理论是对系统协同性进行研究的一种理论。从协同理论的角度思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可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从不同角度进行多方面、多层次、多向度的立体式思考。通过建立健全合理的制度、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管理,积极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和途径,不断提高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主体性等,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协同性实效。
2006年03期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 毕宪顺;
山东工商学院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所以经济和管理学科为主的教学型、多科性、有特色的财经院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定山东工商学院自身的发展观和发展道路,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是山东工商学院的现实选择。按照“一二三四五六”的发展目标和思路,山东工商学院将在更加注重质量的前提下持续发展,努力实现山东高水平财经大学的奋斗目标。
2006年03期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 陈建民;
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其内涵包括: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及教育与经济社会和人全面发展的协调统一。高等职业教育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但教学质量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校内外质量监控机制,形成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社会监督的办学模式,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2006年03期 5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 遇华仁;
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必须要考虑地方经济社会的特点,并以此为背景确定自己办学的特色、目标、方向及人才培养模式等问题。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新形势以及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地方高校办学定位要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从社会系统层面、教育系统层面、学校系统层面去把握定位的具体内容,按照一定的程序与途径,做到科学定位。黑龙江科技学院定位为教学型学校,以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为学科专业特色,培养应用型人才。
2006年03期 58-5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 吕明;白薇;钟华;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地矿类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地矿类专业的前景,必须改革旧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不断调整专业结构,提高办学效益,必须注重提高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
2006年03期 6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 王丽婷;
通过对高校经营管理的涵义和功能进行阐述,分析了高校经营管理专业化的重要性以及高校经营管理专业人员的技能要求,提出我国高校经营管理专业化的构想,指出树立高校经营管理理念和建立高校经营管理组织体系对促进我国高校经营管理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性。
2006年03期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 李强;林爱梅;李睿;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校试图从变革自身财务管理模式着手,解决学校快速发展与有限资金的矛盾,同时学校提高办学水平。本文提出的高校“分级式”财务管理模式,运用“财权下放”和“绩效考核”的方式,合理地配置和有效地使用学校的资源,对促进高校在规模扩张的同时有效地提高办学水平起到了重大推进作用。高校“校院—系(所)”分级管理新的思路是必须调整校学生规模和绩效点核定学校经费总额的比重。
2006年03期 65-6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 李兆暖;
高校内部审计正逐步由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效益审计转变,必须进一步提升其独立性,保证客观性,坚持监督与评价、咨询与服务并重,全面审计,突出重点,为防范经济风险服务、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服务、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
2006年03期 6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 尹碧兰;赵超;王震威;
高校内部分配制度改革是教职工关注的焦点,也是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与难点所在。在分配制度改革中,如何坚持好突出重点、促进发展、强化岗位、以岗定酬、按劳分配、优绩优酬、绩效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和怎样把握好校内分配制度改革与实施过程中要点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结合改革实践赋予了相应的改革思考。
2006年03期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 杨乃虹;王丽;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考评制度存在考评内容片面,方法简单;考评主体单一,缺乏学生、社会参与,考评主客体不平等;突出评价的鉴别功能,忽视发挥考评的引导、激励、反馈的育人功能等。应结合成人的学习特点,改革考试内容,丰富考试方式,实现考评管理的弹性和灵活性。
2006年03期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 杨红英;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应该以成人个体的发展为核心,关注弱势群体的文化,实现教育公平。同时,必须展示出它的创新能力,营造一种求知创新的文化环境。从过程、主体性、公平与平等视角来看,健全与发展成人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必须以高校自评为手段,开展成人教育质量建设,以社会中介为主体,建立合理、动态、公开的成人教育质量评估机制,确立以“学”为中心的多样化成人教育评估标准。
2006年03期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 尹敏;
从工程硕士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各个环节来分析影响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以此探讨保障和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对策与思路,提出了把好生源质量关、规范培养过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证学位论文质量、完善管理运行机制的具体对策。
2006年03期 7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 鱼曼曼;
当代大学生的行为受到自我动力和超自我动力的双重驱动,因此,最有效的行为管理方式应是,制度管理和文化管理并重。“分粥”规则为我们平衡制度管理和文化管理提供了新的视角。高校管理应重视制度规范,约束自我动力,发挥管理中“超自我动力”的作用,并据此构建大学生制度化管理的原则。
2006年03期 8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 马飙;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体系是相对完整和相对独立的体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对高校管理而言,一要建立新型的实践教学模式,二要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运用,三要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四要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五要建立新型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2006年03期 8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 刘志峰;李景春;
生态位理论作为一种分析组织和环境相关性的方法,运用生态位理论研究高校发展战略选择这一典型的组织行为问题,是一个可资借鉴的新视角。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教育观念落后、教育结构不合理、角色错位等逐渐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关键要素。运用生态位原理的视角来合理构建高校发展战略的内容体系,有助于高校突破上述障碍,赋予高等教育新的活力。
2006年03期 8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晏成宗;
以人力资本理论为指导,通过考察广西近些年来GDP、人均GDP与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产业结构变迁与高等教育需求的关系。证实广西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存在紧密的联系,有一定的发展潜力,但两者协调性还有待提高。同时在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针对此现象,笔者提出今后一段时期内广西高等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
2006年03期 8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 朱学义;胡琼;董靖;樊世清;于泽;黄国良;
高校的感恩教育如何从感恩父母师长提升到感恩国家社会这一高度,一种“智力投资教育”活动通过算账,算出了大学生国家社会对他的智力投资额、家庭的教育投资额和受教育者机会成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部门、专业课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在这一活动中突出了“明德育人”、“教书育人”和“管理育人”的职能,实现了教育学生回报父母,回报国家,回报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的目的。
2006年03期 9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 邓永超;
善于感恩是大学生必备的道德修养。高校开展感恩教育能帮助大学生相互尊重、愉悦自我、人际和谐。我们应致力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意识,激发其感恩情感,高效地开展感恩实践活动。
2006年03期 9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 施永红;胡堃;赵鹏;
公民意识教育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其教育的基础性、迫切性、重要性、可行性,使公民意识教育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工程。在具体工作中,公民意识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化,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06年03期 99-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 周小明;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职业理想由尝试期向现实期转变的阶段,也是加强文化修养的重要阶段。崇高的职业理想不仅能唤起大学生的从业、创业热情,更是激发他们求知成才,不断加强文化修养的强大动力。深厚的文化修养是树立崇高职业理想的前提,也是实现崇高职业理想的必要保障。职业理想和文化修养在大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两者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大学生和谐的个人发展,也有利于他们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胜任工作并充分享受工作的快乐”,更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2006年03期 102-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 李炳煌;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适应关系研究主要是采用符合心理测量学原则的大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适应性量表,通过随机取样和整体取样,对某市高校38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得出如下结论:大学生学习动机存在性别差异;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存在城乡差异;大学生学习动机和大学生学习适应性与大学学业成绩有很大的相关,达到显著性水平;高等学校必须加强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学习适应性的训练。
2006年03期 105-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 曾勇;郭英海;朱炎铭;李壮福;
根据“煤矿地质学”课程的特色,分析煤矿地质学建设精品课程必要性的同时,强调在课程建设中要贯彻精品意识。以现代化教学理念建设精品课程;在课程内容建设中强调先进性与基础性、科学性与经典性的高度结合;突出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重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协调应用;加强高水平主讲教师队伍的建设,并以此为基点推动本课程的全面改革和建设。
2006年03期 108-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 张首芳;李月强;
第二课堂与创新学分活动作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可以弥补第一课堂教学的局限和不足,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基础文化素质和道德行为习惯。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应明确第二课堂与创新学分活动的目的、丰富二者的内容与形式、强调二者的实践意义,以此来提升第二课堂与创新学分活动对高校素质教育的作用与影响。
2006年03期 110-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 阎续瑞;周凌云;
双向式教学法在高校人文学科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它注重教师与学生的随时沟通,使双方取得感情的共鸣,它为学生间的互动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双向式教学目的在于教学相长,师生一起向人文学科领域的优秀人物与其著作学习,向社会大课堂学习。
2006年03期 113-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 方红;
翻译的方法随时代的更替和社会的变化在潜意识中改变。“归化”和“异化”是翻译中的最主要的两种方法,他们相互补充。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文化交际的迅速发展,文化的开放性、渗透性和兼容性不断增强,各种语言之间的共性会不断增加,使语言可译性限度和空间增大。
2006年03期 115-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 李蕾;
为期八周的以英语课堂教学为基础、英语词汇学习策略训练为核心的准实验性研究,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别在策略训练的前后使用问卷调查、词汇测试等研究工具,对大学生的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和词汇习得的效果进行了调查研究,以期揭示英语词汇学习策略教学对大学生词汇学习的有效性。
2006年03期 117-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 王伯平;2006年03期 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K]
- 刘景良;赵海琳;2006年03期 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 胡惠强;2006年03期 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 陈在铁;2006年03期 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 钟欣;2006年03期 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 张琳;2006年03期 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K]
- 董涛;张红彦;2006年03期 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 2006年03期 128+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6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