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对高等工程教育的参与、支持体系的构建

    罗承选;蔡世华;

    在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进程中,企业与高校承担着相同的重要使命。而高等工程教育离不开工业企业全方位的参与和支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高等工程教育企校合作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实际,采取多种措施,尽快建立和完善高等工程教育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的制度与体制,使企业全过程、多层次参与高等工程教育,形成校企共同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促进科技创新与转化的新机制。

    2006年04期 1-3+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 论大学知识创新主体地位的发挥与保障

    张希胜;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十一五”发展战略目标。在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中,大学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为它是创业活动的源头、原始创新的源头头、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和基地。为此,应当从大学的理念、办学指导思想和管理体制等方面加强大学的创新主体地位。同时,还要从大学创新能力的检验和评价标准、科研成果转化的能力、制度环境建设等方面对大学的创新能力进行检验和保障。

    2006年04期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 论大学教育质量自我监控

    荣光宗;

    我国大学教育质量监控基本上是以政府监控为主,一贯忽视大学自我评价与自我监控,这样不利于大学的个性化发展。根据国外经验和我国国情,我国高等教育界有必要提高对大学教育质量自我监控的认识。大学教育质量自我监控即大学组织按照自己的标准自觉对其教育质量进行监控,它体现了大学自我维持职能要求,贯穿了全员质量管理思想。为实现教育质量自我监控,大学组织应加强院校研究,制定“本土化”的教育质量标准,并建立相应的监控机制。

    2006年04期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关于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几点思考

    石伟芬;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高等教育实行收费制度就有了其现实依据和理论依据。探讨规范的收费标准,目的在于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发挥其应有的活力,使这一制度尽快为民众所理解和接受。

    2006年04期 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 从大学与工业关系发展的历史进程看高等教育职能的演变

    徐继宁;

    通过对英国大学与工业关系发展的历史分析,阐述高等教育职能的自我协调与演变特征。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甚至政府的干预都会促进大学与工业的联系与合作。同时,高等教育职能的转变也伴随着大学与工业关系的进一步加强而逐步得到完善,使之成为推动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2006年04期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 浅析科举制的“一死两生”

    李运庆;

    科举制在我国存在了1300年,虽然已经被废除,但它与现代考试制度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从科举制的发展脉络入手,着重探讨现代考试制度对科举制的继承与发展,从而使人们对科举制、现代考试制度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客观、正确地认识和评价。

    2006年04期 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 基于就业导向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高职教育

    姚奇富;

    基于就业导向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高职教育必须处理好“上手快”与“后劲足”的关系,其实质是关于人才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的价值取向问题。要立足当前并放眼长远,实现“学历本位”—“经历本位”—“发展本位”的转变。

    2006年04期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 浅论实现教育公平的制度环境——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

    彭彬;

    随着高校收费实行成本分担以来,教育公平就成为社会的热点和焦点。同时民办高校的兴起及快速发展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教育公平的角度论述了民办高校所发挥的作用,分析了民办高校生存的制度环境。从而得出结论,应该大力发展和资助民办高等教育,以实现中国高等教育从大众化向普及化的发展目标。

    2006年04期 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 大学理念:寻求平衡

    韩锦标;

    金耀基先生的《大学之理念》对大学理念的诸多方面作了深层次的哲学思考,对大学如何在理念上寻求平衡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看法,这对当今的大学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2006年04期 2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 论大学管理制度化

    张铭钟;

    大学的管理决定了大学的发展,而管理是否有效体现于其管理制度上。从大学做为一个特殊的组织理念出发,分析其不同于其他组织的特性和共性,以及论述其权力特征与制度化的关系,提出通过制度化的权力来实现大学的有效管理。

    2006年04期 29-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透析大学生失业登记

    曹洪军;

    大学生就业难是大众化教育阶段各国无可回避的现实。文章指出了我国目前所面临的更为严峻的就业压力,认为从精英教育理念到大众化教育理念的转变是真正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标志,也是解决就业难问题的关键。并且还着重分析了我国大众化教育阶段国家、高等教育与市场三方搏弈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指出了在缺乏学术制衡传统的中国,过度的市场干预可能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

    2006年04期 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 美国院校研究的价值取向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李志峰;

    院校研究的价值取向是院校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从美国院校发展的历史来看,院校研究的价值取向和院校的发展目标是一致的,学术质量和办学效益是美国院校研究的价值取向。我国院校研究起步较晚,这是和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征相联系的。我国大学同样面临着学术质量和办学效益两个重大问题,院校研究必然需要围绕这两个重大问题来展开。

    2006年04期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 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

    刘爱菊;

    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高职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第一要务”,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坚持人才强校,切实抓好人才与师资队伍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坚持“两个务必”,加强管理,从严治校;必须狠抓工作落实,进一步把心思凝聚到学院发展的事业上,把精力集中到办实事上,把本领用在促发展上,把功夫下到抓落实上,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落实工作,办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

    2006年04期 3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 以科学发展观引领高等教育健康、全面发展

    张士强;王志岗;

    科学发展观是大众化阶段的中国高等教育必须树立的新思想和新理念。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质量观,坚持体制创新,以民主决策为基础,突出办学特色,遵循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持高等教育健康、全面发展。

    2006年04期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 新疆煤炭工业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陈全君;杨永臣;

    随着煤炭资源开发和利用力度的不断加大,困扰煤矿人才紧缺的矛盾将更加突出,人才短缺已经是新疆煤炭工业普遍性和潜在性的问题,要保证新疆煤炭工业持续健康地发展,必须尽快采取有效地措施改变现状。因此,文章提出解决新疆煤炭工业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匮乏的根本对策是扩大人才培养的力度和规模。

    2006年04期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 基于戴明循环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张金锁;韩江水;孙艳红;

    文章在分析西安科技大学近几年教学质量管理现状的基础上,从教学质量管理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高度,基于戴明循环理论,初步构建了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赋之实施,效果较好。并从中得出该体系适合西安科技大学的实际情况,对促进该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

    2006年04期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 本科教学评估的统计分析研究与对策

    伍一;

    文章从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入手,按照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进行统计分析,坚持“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提出以评促建、保障教学质量的有关对策。

    2006年04期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 论高校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张洪;

    社会资源的配置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物质资源的配置,二是人力资源的配置。无论是物质资源的配置,还是人力资源的配置,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从质和量相统一的角度来分析人力资源的空间配置,目的在于揭示高校人力资源空间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从而实现高校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岗配置,和建立互助互补的人际关系环境,推进高校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

    2006年04期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 高校教育质量成本管理模式研究

    李娜;郑爱华;

    高校管理的每个层面都存在系统性的质量问题,不同层次有不同层次的系统性质量问题。教育质量成本管理是基于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的一种新的教育质量管理模式。教育质量成本管理模式的构建包括目标设定、运行环境分析、体系的建立和运行过程几个部分。随着高校外界环境、“顾客需求”的不断变化,高校应在保障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控制质量成本,提高竞争力。

    2006年04期 5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 教学型高校传统结构的弊端与矩阵结构的选择

    谢宏;

    教学型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分析、回顾了这类高校传统科层制结构弊端和改革管理体制的动态,提出了管理重心下移学院、构建面向系与研究所的矩阵组织结构的观点;同时对二级学院组织结构进行了探索,目的在于提高教学型高校的管理效率与质量。

    2006年04期 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 扩招后研究生管理若干问题之思考

    郑军峰;刘翠娟;

    扩招后,随着研究生在校人数的大幅度增加和培养形式的多元化,研究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也趋向多元化。文章从分析研究生群体的特殊性,扩招对研究生管理的影响入手,提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研究生管理工作的对策。

    2006年04期 6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 近十年来国内关于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综述

    谭兆敏;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研究是近年来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文章从教学效能感的概念与结构、影响因素以及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相关因素的分析及研究进展等几个方面对近十年来国内学者教学效能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以期对教师教学效能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2006年04期 6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教师资格认证略论

    罗艳;姚利民;

    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法定的职业许可制度。在我国重视和不断推进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今天,对教师资格的认证的深入研究意义重大。首先,回顾了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历史及教师资格认证的意义;其次,分析了教师资格认证基本过程,并指出了其中的一些问题;最后,提出了改进我国教师资格认证的建议。

    2006年04期 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 由大学教师校本培训引发的思考——基于湖南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培训调查问卷的分析

    秦小智;孙宗禹;杨湘清;

    通过对湖南大学2005~2006年度先后举办的两次教师教学培训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此次调查中青年教师的职业准备情况,探讨了大学教师培训的被关注程度,反思校本教学培训的形式和内容,提出了改进大学教师校本培训的参考对策。

    2006年04期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 论评价思维及其对高校创新教育的意义

    李瑞菊;周治金;

    评价思维是对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超越,创新思维=发散思维+评价思维。培养大学生评价思维能力可以充分发展大学生创新能力,实现大学生创新能力由自我性向社会性的顺利转变,提高学生创新学习能力。高校应该从教师观念、教学和评价制度三个层面着手,遵循提高学生评价思维能力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评价思维,并体现出其对创新学习的有用性。

    2006年04期 7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 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的困境与对策

    赖伟;高顶;

    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在大学生的培养中可以实现更好的引导、陶冶、塑造的目的。然而目前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不同程度的出现了一些困难,从管理者的角度,主要体现在组织不规范、重点不突出、宣传不重视等三个方面。中国矿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近年来从组织规范化、运作品牌化、追求实效化、宣传阵地化等几个方面组织运行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收到较好的效果。

    2006年04期 7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 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培养三论

    潘嵩;时小燕;

    创业是艰难的,也是成败并存的,是对人全面素质的检验,尤其是对人心理品质的考验。文章从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对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入手,对目前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现状及成因进行分析,提出培养学生良好创业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

    2006年04期 78-7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 工科人才科学素质培养体系建构初探

    孙莉玲;

    工科大学生的科学素质涉及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技能等许多要素。我国工科大学生却普遍存在着科学素质缺失的现象,这不仅会直接影响他们今后的成长,而且也会影响社会发展的速度。工科院校必须针对工科生的专业背景和特点,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堂教学、课程建设及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有机整合,建构适合工科人才培养特点的科学素质培养体系。

    2006年04期 8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 博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状况调查报告(博士生导师卷)

    李学昌;苗苗;

    从保障博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角度出发,课题组对华东地区某师范大学的在校博士生导师进行了文件调查。调查显示,随着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入学选拔、培养过程和学位授予等影响博士生教育质量的环节有待进一步改进。

    2006年04期 8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 关于提高研究生论文质量的探索

    江娟;郑宁;徐翀;

    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素质的最重要标志。当前研究生论文质量下降主要是由于招生规模扩张速度太快、师生比例不合理、用人单位不看重论文质量,及毕业论文把关不严、淘汰率低造成的。因此,提高研究生论文质量需要从把好进门关、培养科研能力、增强导师指导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学术研讨会的作用和采取“严进严出”政策等方面采取针对性的对策。

    2006年04期 8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 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制度的治理

    周红康;

    论文答辩不仅考查研究生的专业知识、理论基础、学术水平,也考查研究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临场应变能力,甚至还包括个人的学术道德和人格修养,是检验学位论文质量的试金石。目前学位论文答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论文答辩“一团和气”,论文答辩“针锋相对”,论文答辩时间不足,论文答辩缺乏规范、科学的评分标准等。治理学位论文答辩制度需要从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引入预答辩制度、规范答辩评分标准、加强后续检查机制等几个方面入手。

    2006年04期 8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 大众化条件下英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庞辉;

    二战后,英国高等教育走上了大众化的发展道路。在大众化条件下,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主要面临: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结构、高等教育财政、高等教育师资以及对大学生的资助等问题。为了保证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英国采取了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2006年04期 9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 印度尼西亚高等教育国际化述评

    吴惠琴;

    印度尼西亚的高等教育发展经历了殖民地时期和建国后的发展时期。文章主要分析了在国际化背景下印度尼西亚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及其国际化的具体实践;指出了印度尼西亚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特点。

    2006年04期 9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 中美高校本科招生之差异比较及启示

    徐苗苗;

    对比中美两国高校本科招生在入学考试、录取标准及招生与中学教育的关系方面的差异,分析了两国高校招生制度不同的形式和影响。美国作为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其高校招生制度是在适应其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需求的过程中,经过长期改革和实验逐步形成的,其历史经验可资我们借鉴,以尽快建立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校招生制度。

    2006年04期 98-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 香港和内地高校教务管理的比较和思考

    冯春;

    教务管理在高校教学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教务管理的理念、策略及方式直接影响高校教学工作的水平与质量。文章阐述了通过考察香港高校教务管理模式后的一些体会和心得,认为香港以学分制为核心的教务管理值得内地高校认真思考和借鉴。

    2006年04期 101-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 生命德育论反思

    廖靖宇;

    在澄清生命德育论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揭示其在理论上存在的困境,以便回答生命德育论在现代社会中是否具有可行性和现实性的问题。

    2006年04期 104-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 契约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

    贾蓓蓓;马千里;

    从教学角度出发,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放在契约社会这个背景下来考虑,强调教学双方是平等进入、平等交流,甚至是平等交换的契约关系,这就是“契约学习”的方式。在契约约束下的学习活动,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也实现了教师教学的预期目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双方共同满足教与学的需求。

    2006年04期 110-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 高校课程群三论

    李慧仙;

    课程群是与单门课程相对应的一种课程建设模式。当前,高校课程群的总体水平并不高,存在理念不清、实施不力、评价不当的问题。因此,从澄清课程群的内涵入手,探讨我国高校课程群建设的主体、客体和重心,建立包含评审指标和评审程序的课程群评审体系,有重大现实意义。

    2006年04期 113-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 关注课堂实践教学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

    郭建民;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着忽视课堂实践教学的现象,而主要采取理论“灌输”的教学方法,造成学生被动地学习知识,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文章提出关注实践教学,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实践教学活动,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2006年04期 116-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 教育部科技委重大战略专项研究课题《面向创新型国家的中国工程教育》研讨会在中国矿业大学召开

    本刊编辑部;

    2006年04期 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 高校收入分配制度问题探微

    张寒;

    2006年04期 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与高校师德建设

    李霞;畅军亮;

    2006年04期 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K]
  • 怎样对待学生才是道德的

    佟雪峰;

    2006年04期 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 高校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张颖鹤;张双全;

    2006年04期 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 教学评估与高校教学档案管理改革

    卫艳峰;

    2006年04期 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 高校仪器设备集中采购中的人性化管理

    周同岭;吴建新;姬长生;英琳;张萌;

    2006年04期 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 “工程力学”课程建设的思考

    赵慧明;

    2006年04期 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