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春秋;贾常响;李平;
建设创新型国家给大学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科技创新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途径,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学术队伍建设、师资水平提高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学是引领国家和地区科技创新与发展的主力军,以创新性科技成果及其转化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2007年05期 No.108 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 柏育红;
全面论述了民办高职教育战略转型中的"七个突破"、"七个创建",即突破外延式发展,创建内涵式发展;突破学科型办学定位,创建能力型办学定位;突破学科型人才培养目标,创建能力型人才培养目标;突破学科型专业结构与课程体系,创建能力型专业结构与课程体系;突破学科型培养模式,创建能力型培养模式;突破学科型师资队伍,创建双师型师资队伍;突破"唯专业技能教育论",创建高职教育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突破"草莽式"办学行为模式,创建"法制化"办学行为模式。
2007年05期 No.108 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 马飙;
从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百年历程中可看到,学费政策经历了从"免费"、"收费"再到"免费"回归的嬗变过程,通过对不同时期高师教育学费政策的描述,分析了师范教育"收费"政策的动因,并对新颁布的"师范生免费"政策进行解读。
2007年05期 No.108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范冬清;唐安国;
人力资本理论、公共产品理论、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理论以及治理理论构成了高等教育投资的理论依据。在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的8所院校面临连续7年削减整体补助金的背景下,香港政府连续实施三轮配对补助金计划。政府、高校与社会由此在高等教育投资中构建了新型关系,即对于准公共产品性质的高等教育投资,政府不再一手包办院校财政而是对高校进行分权治理与行政指导、社会资本注入高教领域、高校一反传统"等、靠、要"的角色,在一推一拉形势下积极向社会运作筹款。
2007年05期 No.108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 单敏;
西南联大已是历史名词,然而其业绩依然光辉。以大学校长为视角,为解读西南联大提供了新的视角。联大的成功与该校校长的治校有方紧紧相连,其先进的办学理念,科学的管理模式以及个人的人格修养都促成了联大的向前发展。而这些都值得今天的大学校长们去感悟和借鉴,从而更好地引领大学的发展和建设。
2007年05期 No.108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 王徐波;
单校区大学通过扩张地域成为多校区大学之后,其系统要素发生改变,系统结构重组,由此导致系统的各类特性,如整体性、统一性、连续性、开放性、动态性均产生了一系列变化。在认识到这些变化之后,必须因势利导,采取积极措施,以达到系统功能最优化。
2007年05期 No.108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 郭必裕;
文化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追求和谐,其功用在于"不治而治"。文化管理的三个基本特征是:无为管理、人本管理及柔性管理。文化管理是大学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2007年05期 No.108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 周国军;
失衡的教育竞争导致了诸多负面效应,致使人际关系出现了冷漠、疏离乃至敌对的倾向,人与人之间缺乏应有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和关怀他人的情怀。改变这种局面应使教育立足全球共同利益和人类长远利益,基于相互依存的理念,以共生为核心,追求和谐发展,谋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我的共生和人类的持续生存与发展。
2007年05期 No.108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 卢盈;
首先对高等教育领域中使用的公平、效率、平等概念进行了区分厘定,然后对我国高校由于扩招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均等,但在高校的教学活动中仍然存在着复杂的公平问题进行分析,认为目前由于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学校不能够为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和学业成就机会,因此非常必要也非常急需建立以高等教育质量为导向的教育公平观及相应的教育体系。
2007年05期 No.108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 姚冬梅;
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在教育目的上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如何融合二者并发挥各自最大的价值是研究的最终目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并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共同目的;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应并行发展互相融合。高校在课程设置上,要体现普通教育,更要重视实践的效果和教师的作用。
2007年05期 No.108 5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 边和平;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和新中国的摇篮,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中国共产党不仅在延安时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而且培育和形成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新形势下,弘扬延安精神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也对高质量地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具有深刻的启示和方法论指导。
2007年05期 No.108 6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 仲兆华;
理念创新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先导性、超前性、决定性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包括: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树立"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坚持科学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等。
2007年05期 No.108 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 陆恒;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开创新的局面,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科学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命观,牢固树立服务学生的理念,以开放、民主的姿态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实现教育方式的现代化,以学生自我教育为根本,培养自己做主、自己负责、自己管理的道德品格和行为能力。
2007年05期 No.108 7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 樊建武;
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在新加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新"八德"和五大共同价值观既是对儒家精神进行的现代意义上的转换和升华,又是学校德育的核心内容,更是新加坡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精神动源。作为儒学源头的我国,有必要借鉴新加坡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对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现代化转换,从而增强我国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2007年05期 No.108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 方桐清;黄宝玲;
针对当前高校专业课教学中德育功能严重缺失的现状,从德育功能缺失的原因分析出发,紧紧抓住专业课教学这个重要而且潜力巨大的德育渠道,充分挖掘专业课中的德育因素,积极探索专业课教学中贯穿和渗透德育教育的现实路径,这对于当前深入发掘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思政教育融入到大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7年05期 No.108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