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业大学百年校庆专栏

  • 摇篮·龙头·旗帜——中国矿业大学暨中国煤炭高等教育的100年

    罗承选;

    2009年是中国矿业大学建校100周年。在100年发展历程中,中国矿业大学与祖国的煤炭工业同呼吸、共命运,她不仅是中国煤炭高等教育的源头,而且是中国煤炭高等教育的龙头和旗帜。100年的艰辛与奋斗,100年的嬗变与追求,100年的曲折与荣耀。一部百年矿大史,从很大程度上讲也是一部浓缩的百年中国煤炭高等教育史。作为百年名校,中国矿业大学将在新的百年,继续高举中国煤炭高等教育旗帜,在发挥自身办学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新能源的教育与研究、开发,为我国能源工业科学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2009年05期 v.27;No.120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 孙越崎与焦作工学院

    薛毅;

    孙越崎不仅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爱国人士、实业家和社会活动家,而且对于近代中国惟一的一所私立工学院——焦作工学院的存亡和发展起到过重要作用。他在担任该校董事会常务校董期间的多次讲演,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竭力主张将该校转移到抗战后方西北地区继续办学,从而保证了该校的存续;抗战胜利后,他多方呼吁该校复员,促进了该校弦歌不辍;他还在办学经费、联系有关机构接纳该校毕业生等方面支持该校办学,为该校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9年05期 v.27;No.120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 吴子牧的领导作风与领导艺术

    刘静丽;丁三青;

    吴子牧是中国矿业大学天津时期、北京时期的主要领导人,为为学校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懂得高等教育规律,办学有方,具有很高的领导水平和领导艺术,受到全院师生员工的崇敬和爱戴。

    2009年05期 v.27;No.120 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理论解读

  • 解读大学校庆的价值:组织文化和仪式的视角

    卢新伟;蔡国春;

    校庆是学校为庆祝其成立周年而进行的纪念性活动。从本质上看,它是一种具有仪式性的组织文化活动。作为一种组织文化活动,校庆有助于促进其成员对于组织目标的认同、提升大学自身的知名度、密切大学与社会的联系、发挥大学文化的引领作用等。而校庆作为仪式性质的活动,对传承与发扬大学的历史传统、增强大学组织成员的凝聚力、促进大学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又具有积极意义。校庆仪式活动的举办反映了社会对大学价值的重视和认同。

    2009年05期 v.27;No.120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高等教育政策的特征分析

    邓光平;

    高等教育政策既有一般公共政策的共性,更有自身独有的特性。拉迪斯拉夫.塞里奇认为高等教育政策具有目标的含糊性与冲突性、执行的复杂性与缓慢性,以及环境变化的多重效应等特征。塞里奇的高等教育政策观,对我们揭示高等教育政策的本质与规律,以及提升高等教育政策制定的质量和执行的效益无疑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2009年05期 v.27;No.120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 教育的科学发展观与优先发展观

    吴光林;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其第一要义是发展,依赖于人的发展,依赖于教育功能对于社会人的塑造。因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优先发展教育,也需要教育优先发展。教育优先发展需要教育事业内部不断改革创新,需要大力倡导全民素质教育,要求广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2009年05期 v.27;No.120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 基于投入视角的高校教育成本分析

    王晓敏;齐行抗;

    本文从高校投入的外部视角探讨高校教育成本。通过对高校投入的分解,将其转化为高校教育成本、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和社会财富的一部分三个层次来分析高校教育成本,得出了高校教育成本增长的机理,即不断增长的投入推动了高校教育成本的持续增长,高校投入多少的最终决定因素是国家经济发展的程度。

    2009年05期 v.27;No.120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改革与发展

  • 教育的学术与审视——基于《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2008年刊文的统计分析

    朱光明;阎峻;宋真;

    本研究借鉴马尔科姆.泰勒高等教育学术研究的分析框架对《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2008年所刊文章进行了统计分析,希望借此以窥"我国高等教育学术研究之一斑"。本研究从主题领域、研究方法或方法论、研究层次三个维度的具体指标对《评论》刊文进行编码分析,研究发现:学者们研究较为集中在政策组织与知识学术领域,研究方法则以文献分析、经验综述和数量分析为多;研究层次上,则以院校、国家(地区)层次和知识理念层次的研究居多。

    2009年05期 v.27;No.120 28-3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 总法律顾问制度:我国高校法治化建设的金拐杖

    蒋园园;

    总法律顾问制度是高校法律顾问制度的核心。在我国,随着高校法治化的加速推进,建立健全总法律顾问制度对高校而言,除具有市场经济国家建立此项制度的一般意义外,还具有有效促进依法治校、依法行政、依法治教的金拐杖作用。

    2009年05期 v.27;No.120 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 论研究型大学的班级建设

    罗云;李凤艳;

    研究型大学的班级建设具有研究性、创新性、自主性、和谐性的特点。当前,我国研究型大学的班级建设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学习的研究性没有凸现出来、活动的创新性不够、学生的自主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班级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影响和谐的因素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大力推进研究性教学的深入实施,转变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新班级建设的制度和机制等几个方面着手。

    2009年05期 v.27;No.120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 关于构建科学的高校内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之思考

    甘晓芳;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校内部出现了诸多教育质量欠缺问题。高等教育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各高校已把教育质量作为工作重点。构建科学的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应以相关理论指导、管理方式等为依托,同时在物质层面、人力层面、制度层面应给予高度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良好运行。

    2009年05期 v.27;No.120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院校研究

  • 坚持煤炭行业特色 推动高水平多科性地方大学建设——河南理工大学办学特色的探索与实践

    邹友峰;周英;范如永;

    办学特色是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思路,是一所高校办学思想和理念的具体体现,反映着高校的办学传统和时代特征。河南理工大学在近百年的办学历史过程中,始终坚持面向煤炭行业办学,形成了以煤炭行业为主体,不断拓展服务面向的办学特色鲜明的地方本科高校,为推动理工科高校发展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2009年05期 v.27;No.120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 巨型大学中的学院——建立以学院为重心的学院治理结构

    朱景坤;

    学院制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更是巨型大学普遍实行的一种内部管理制度。实行学院制有利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有利于管理效率和办学效益的提高。从巨型大学学院制改革的动因入手,阐述了巨型大学对学院制改革的强烈需求,并对权力配置和学院的组织与管理进行深层透视,提出了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适当分离,建立双重组织模式;权力重心和管理中心适当下移,建立学院治理结构的巨型大学学院制改革取向。

    2009年05期 v.27;No.120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 院校研究对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影响

    郑启玮;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都是以宏大叙事为主的研究,其特点是思辨研究多,实证研究少;宏观问题研究多,微观问题研究少;经验性总结多,科学、系统性研究少。这种研究方式为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初期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但是已经无法满足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院校研究作为高等教育研究的一种新的范式,它是一种立足于单个高等学校本身的研究。这种新的研究方式的引进必将给高等教育研究带来新的生机。

    2009年05期 v.27;No.120 48-49+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多途径对口援助西藏水利高等教育研究

    李枫;李成江;

    加快西藏地区发展,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事关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实施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加快发展西藏水利高等教育是实现西藏经济社会跨跃式发展的客观要求。以河海大学为例,通过多样化途径对口支援西藏大学农牧学院进行研究,从而进一步证实高校对口支援是促进西藏水利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加快西藏水利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2009年05期 v.27;No.120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研究生教育

  • 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三本”视角

    刘皛;董云川;

    探讨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有多种角度,本文选取"人本、校本和成本"三个观察点展开相关分析。"人本"是质量的主体,理应贯穿于研究生教育活动的全过程;"校本"是品质保障的源泉,在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下,立足本土、培育特色、弘扬个性才能够有效提升质量;"成本"是质量保障的条件,通过优化管理流程,不断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可以为教育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

    2009年05期 v.27;No.120 5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 当前我国博士生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问题分析——基于5所研究型大学的调查

    杨倩;

    通过对5所研究型大学的1 616位在读博士生、619位博士生导师在国外研究或学习的时间、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参与国际科研项目等方面的抽样问卷调查,分析当前我国博士生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的措施。

    2009年05期 v.27;No.120 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 我国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现状调查研究

    江天仿;

    质量提升是教育硕士培养的生命线。本文采取向教育硕士研究生发放问卷的方式来调查、了解我国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现状,并通过分析研究问卷调查的情况,归纳出影响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进而提出提高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相关建议。

    2009年05期 v.27;No.120 6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比较教育

  • 当代德国大学课程改革研究

    高有华;王银芬;

    随着两德的统一以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多样化和国际化,德国大学以课程改革为核心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从缩短学生学习年限到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学位制度,以及对专业设置改革和学生学业评价的改革产生的联动效应。同时,在课程实施方面,德国大学注重文理工学科的相互渗透、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加强"产学研"交流。这些都从不同侧面体现了当代德国大学课程改革的趋势:基础化、职业化与综合化。

    2009年05期 v.27;No.120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 美国高校服务学习及其推广

    徐碧鸿;

    校园契约及其服务学习在美国经过多年的实践,被证明是促进高等教育与社会和谐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有效方法,并且还在不断向前发展。由于社会发展阶段与教育体制的差异,服务学习理念及其实践的国际化推广遇到了一些障碍。探讨服务学习在推广、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不利因素,从中获取相关经验,有利促进服务学习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的实施。

    2009年05期 v.27;No.120 6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 美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研究及启示

    马晓春;

    美国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服务方面建立了一套有效机制。从就业服务理念、就业服务过程、就业服务方式、就业指导队伍、就业信息服务、就业导向的教学支持系统六方面分析美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特点,以期对我国高校借鉴美国大学生就业服务的宝贵经验,解决当前突出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供帮助。

    2009年05期 v.27;No.120 7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西欧中世纪大学对现代西方国家高等教育的影响

    杨兰;

    西欧中世纪大学是现代西方国家高等教育的雏形,对现代西方国家高等教育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西方现代大学的许多特征都源于中世纪大学,如学科分类、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位制度等都是直接从中世纪大学继承而来的。研究中世纪大学对我们了解西方现代大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009年05期 v.27;No.120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人才培养

  • 论高职院校学生评价机制的创新

    熊威;

    高职院校学生评价机制存在以下四个问题:一是重量化评价,轻质性评价;二是重总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三是重学校评价,轻社会评价;四是重成绩评价,轻素养评价。在多元智能理论和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的指导下,高职院校学生评价机制的创新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评价主体的转变——由一元主体转向多元主体;评价内容的转变——由片面评价转向全面评价;评价手段的转变——由量化评价转向质性与量化评价相结合。

    2009年05期 v.27;No.120 7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 “科学商店”——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深化发展的新模式

    柏贞尧;王培;

    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志愿服务在其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社区志愿服务的供求双方缺乏有效的沟通平台,导致了信息交流不够通畅、运行机制不够完善、服务领域不够专业、工作效果不够深入等多种现实问题。通过在社区设立"科学商店",并以此为媒介,展开"柜台式"对接服务,可以有效推进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深化发展,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2009年05期 v.27;No.120 8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 论“文化入侵”与大学生生命教育

    陈克现;

    通过对当前大学生生命样态现状的剖析,可以发现,一方面主流文化工具性趋向的导引,销蚀了大学生的生命感,使他们找不到生命成长的快乐;另一方面,大学生缺乏一种"生命文化"的滋养,找不到文化的支撑。"生命文化"的建构,是基于对生命本质和价值的思考,是个体主体性的诉求,它有利于大学生不断积累力量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和改造"强大"的现实。

    2009年05期 v.27;No.120 8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 新国家安全观视角下的大学生国防意识培育探析

    赵海琳;吴松;乔兰波;

    与传统的国家安全观相比,新国家安全观更凸显出对国家安全的综合性、共同性、普遍性和合作性的关注。当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培育与新国家安全观的要求存在脱节的现象。以新国家安全观引领、创新大学生国防意识培育工作,需要将学生的国防素质纳入到综合素质培养体系中去,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师资、规章制度建设等多方面进行改革,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

    2009年05期 v.27;No.120 8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教育广角

  • 大学生孤独感研究——以S大学学生为例

    陈海燕;赵叶珠;

    采用ucla孤独感量表以192名大学生为被试,对大学生孤独感及其与性别、生源、专业类别以及年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孤独感水平并不高;(2)大学生孤独感在性别、生源、专业类别上没有显著性差异;(3)大学生孤独感在年级变量上主效应并不显著,但大一学生与大三学生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大三学生在孤独感的体验上较之大一学生更强烈些。

    2009年05期 v.27;No.120 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 基于解释学的教育人类学田野研究阐释

    梁晋芳;

    田野研究方法逐渐被广大研究者认同,并作为一种重要研究方式在教育人类学研究中普遍使用。运用解释学的理解、视界融合、主体间性等观点对教育人类学田野研究中的关键问题进行阐释,进一步促进教育人类学研究方法论的完善与发展。

    2009年05期 v.27;No.120 9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 有限性视域下的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探究

    王金利;

    教育是伴随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的,从其出现的伊始就以培养人、发展人为目的,这就注定了人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然而不断出现的教育异化现象却给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蒙上了一层阴影。本文从教育有限性的视域出发,分析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2009年05期 v.27;No.120 96-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 我国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问题探讨——全纳教育的视角

    朱拥军;严俊俊;

    全纳教育是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一种国际教育思潮,公平、公正是全纳教育的核心内涵,在教育治理主体多元化的今天,面对流动儿童上学形势日益严峻的问题,各治理力量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要从思想上重视起来,本着以公平、公正为核心的全纳教育理念逐步消除城乡二元格局、提高社会平等意识以及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教育支持,保证流动儿童的基本教育权利得以实现。

    2009年05期 v.27;No.120 98-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德育与思政

  • 德育的工具主义倾向及其困境

    佟雪峰;

    德育的工具主义倾向过多地强调德育的管理和限制功能,自觉或不自觉地使德育成为达成德育之外目的的工具,促成了德育的形式化、表面化。德育工具主义倾向的理论根源在于道德理性主义。道德理性主义易于导致道德的理想主义和整体主义,易于导致道德的工具化倾向。而宗教统治和封建专制加深了道德的工具化。德育的工具主义倾向使得德育远离道德和学生的生活,激发和放大了学生对道德和德育的抵触,加深了现实德育的困境,影响了学生的道德自塑。

    2009年05期 v.27;No.120 101-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张琴;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考核评价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初步构建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单元内考核评价与单元外考核评价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

    2009年05期 v.27;No.120 105-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 论高校思想政治课问题教学法

    张建英;

    高校思想政治课问题教学法是指以问题为中心来展开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把教学内容转化为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问题,将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通过问题的不断提出和不断解决,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认识所学知识与其他相关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它的运用要点包括课前准备过程中设计问题、设计教学过程、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在课程教学中,进行问题情境设置,带领学生研究解决所创设的系列问题,组织课堂讨论等方式。

    2009年05期 v.27;No.120 108-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 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探索

    操菊华;邓新洲;

    当前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增强。从实践的角度,明确学科定位是增强其实效性的前提与基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增强实效性的关键所在,发挥实践教学的育人作用是增强实效性的核心,创新教学方法是增强实效性的有力保证。

    2009年05期 v.27;No.120 11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教研天地

  • “以学生为本”的教师教学评价方法研究

    李鸣建;冯长君;李靖;

    "以学生为本"的教师教学评价方法首先应以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掌握主动性并发掘自身潜能为标准;其次,要求学生参与到教师教学评价的各个方面。再次,应该建立合理的评价教师教学的量化标准,并根据统计学原理进行科学评估。

    2009年05期 v.27;No.120 113-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潘冬;

    本文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构建了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监控的组织系统、制度系统、过程管理体系和网络管理系统,这些方法和措施能有效控制并管理毕业论文写作这一实践性教学环节,并有效提高论文质量。

    2009年05期 v.27;No.120 116-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 大学英语口语交际策略教学研究

    李廉;戴瑜;

    在回顾交际和交际策略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口语课上三种主要交际策略(迂回表达策略、澄清策略、确认检查策略)教学的效果进行实证分析。在其他教学因素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对控制班和实验班分别进行普通口语教学和导入策略口语教学。研究发现在口语教学中引入交际策略,能加强学生对交际策略的理解,增加学生使用交际策略的频率,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口语交际能力。

    2009年05期 v.27;No.120 119-120+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 河北方言对英语语音的迁移作用

    管秀丽;仇中海;

    在外语学习中,语音迁移是语言迁移的普遍现象。依据迁移理论,河北方言对方言区学生英语发音既有正迁移的影响,也有负迁移的影响。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对来自河北方言区的教师和英语学习者将有所裨益。

    2009年05期 v.27;No.120 121-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 南京高校体育保健课的现状分析与建议

    阎莉萍;

    通过对南京9所高校体育保健课现状的调查,发现南京市高等学校对体育保健课重视不够。22%的学校未开设体育保健课;已开设体育保健课的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模式陈旧,师资力量薄弱,缺乏专门的运动场地和设施。建议高校应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分别开设有针对性的体育保健课。

    2009年05期 v.27;No.120 123-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