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泽强;
"大学有精神吗?"、"大学需要什么精神?"等命题的解读对大学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陈平原教授的《大学有精神》可视为从文学角度解读大学精神。"大学有精神"包括三个层面的涵义:一是大学要是健康的;二是大学要有崇高的追求;三是大学本身就是精神的象征。关于大学精神的讨论或许不需刻意达成一致意见,关键是能对大学精神的"问题基点"产生思考、形成追求,从而推动大学往理想状态发展。
2011年05期 v.29;No.132 13-1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 张晓冬;梁亚琴;
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是基于当时美国各界对高等教育功能的混乱认识背景下写成的一部高等教育哲学名著。他以"高深的学问"为逻辑起点和核心,以认识论和政治论的哲学观为分析问题的线索,以与高深学问关系密切的八个问题为支点形成自己的分析框架和思路,对高等教育的本体功能,即探究高深的学问进行了回答和辩护。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是一部思想性哲学著作,他在这部著作中继承了西方理性主义的传统大学功能观,这也正是它的经典之处。
2011年05期 v.29;No.132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 陈磊;
很多人都认识到高等教育系统具有某种结构性特征,但是却从来没有一个人像布尔迪厄那样深入理解这种结构的本质与特征。作为一名有良知的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研究分析法国高等教育场域"渗透的结构",努力剖析这层层结构的历史与现实,试图抓住造成这种状况的维持和再生产的结构性力量。而要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民主化,就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结构性特征,打破维持和再生产这种结构的力量。
2011年05期 v.29;No.132 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 闫晓云;熊华军;
在奥尔特加.加塞特看来,19世纪是个"大众人"的世纪,懒散草率的"大众人"充斥于社会的每个角落,就连作为培养人才的大学竟也沦落为"大众人"的附庸。为此,奥尔特加.加塞特提出,大学要面向"大众人"的反叛进行改革,必须彰显其独有的引领社会风范的作用。
2011年05期 v.29;No.132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 叶华光;
生活德育是建立在生产实践基础上的人性教育,是通过维护生存并超越生存的一种自主性教育。生产劳动不仅是维护生存的根本途径,而且也是实现超越生存的根本方式。因而它是对接人与现实世界的唯一通道,也是人成其为人的必由之路。为此,学校教育必须回归德育的基础性地位,并搭建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社会平台,从而使学生接触社会、体验生活、反思自我,并在这一历程中接受生活德育。
2011年05期 v.29;No.132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 段鑫星;王静;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遭遇了网络的挑战,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值得深思的重大课题。本文将网络德育引入其中,利用其主体多元性、平等性以及载体多样性的特点,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开展网上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网络德育要主动介入心理健康教育中,建立网络心理咨询,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困惑,探索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新模式。
2011年05期 v.29;No.132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 杨广平;
通过对徐州高校800名大学生的网络伦理素质的实证调研,发现大学生网络伦理素质整体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网络伦理意识较差、网络伦理行为失范、网络道德判断弱等方面。基于调查研究,本文提出塑造大学生的网络伦理人格、提高大学生的网络自律意识、强化大学生的网络责任意识、培养大学生的网络伦理情感、养成良好的网络伦理行为习惯、树立良性网络伦理关系等等应对措施来培育大学生网络伦理素质。
2011年05期 v.29;No.132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 郭太敏;张阳;
教辅作为教学的辅助系统长期以来在高校处于相对边缘化的位置。而研究型大学的教辅系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与特征,传统的组织设计已经不能满足其师生的学术活动要求。本文在分析高校传统的教辅组织结构及其相关调研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型大学的核心价值,探讨研究型大学教辅系统的功能定位,并对其组织建设提出了建议。
2011年05期 v.29;No.132 6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胡卫新;
高层次人才对于高等学校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立足于艰苦行业的煤炭高等学校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更是求贤若渴。因此高层次人才引进是解决煤炭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才短缺和匮乏的捷径,但是如何才能突破"行业"和"地域"的劣势破解煤炭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的难题。本文从煤炭高校目前情况和高层次人才特点入手,结合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一些对策,以期促进煤炭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开展。
2011年05期 v.29;No.132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 王军魁;
以河南省69所高职高专院校2008~2010年招生计划为依据,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调整与主导产业适应性分析的视角,就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做一探讨。采用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了比较研究、调查研究、数据分析等研究方法。列举了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现状与主导产业间不适应的表现,提出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主导产业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指出必须强化地方政府在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中桥梁和督导的职能。认为必须从专业建设的法制环境、制度管理、体制衔接等各方面寻求职业教育专业发展的深层原因,探求在职业教育专业调整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中,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互动的策略。
2011年05期 v.29;No.132 7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朱涛;席从文;
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未来的社会迫切需要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民办高职大学生必须与知识经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与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相适应,培养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开展创业人才评选和表彰活动是有益尝试。从民办高职学生的特点和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出发,进一步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构建具有民办高职特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体系。
2011年05期 v.29;No.132 7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 黄唯;
高校创业教育要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形成良性的互动。目前政府和社会各界缺乏支持力度,未能营造出大学生创业的有利环境;高校创业教育普遍缺乏优势和特色,不能有效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创业型人才。高校创业教育的创新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地方社会政策的保障扶持作用,强化区域特色教育;提高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学生探索实践的学习习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进行学生的创业素质;强化创业指导专职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创业教育整体师资水平;强化校内仿真实训基地建设,并有效利用地方社会的创业实训基地。
2011年05期 v.29;No.132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 李普华;曹辉;李晓波;
教师对学生的惩罚自古便有,即便在当今的美国、韩国、澳大利亚等国也都在延续着,甚至对教师惩戒的方式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但是在我国,法律上却未对教师惩戒权的属性作出明确的说明,以至于我们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出现了误区。分析权力的含义,可以让我们理解教师惩戒权的权力属性;了解权利的含义,可以让我们理解教师惩戒权的权利属性。通过对教师惩戒权的权力属性和权利属性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教师惩戒权不仅是教师的一种权力,同时也是一种权利,其具有双重的复合属性。
2011年05期 v.29;No.132 80-82+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 崔吉义;张宇;
在美国,学术自由具有一定的法律意义,学术自由保护原则的确立主要来自于法院对学术自由案件判决的逻辑关系。美国大学教师的学术自由权利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学术行为的保护性——维护大学教师公民身份的自由;学术评价的公正性——捍卫大学教师平等对待的权利;学术成果的保密性——保护大学教师科学研究的自由。学术自由保护原则最终通过权衡控诉双方的利益得以实现。
2011年05期 v.29;No.132 8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 何健;
"影子培训"是"国培计划"教师培训教育实践环节的一种制度创新,它强调在和谐心理环境中,通过对话和互动,发挥培训教师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实现培训双方的经验共享和理念提升。和谐心理环境的营造是"影子培训"的实施前提;资源平台建设和研修机制是其实施保障;"四带"研修是其主要实施形式;"影子培训"的实施效果需要实行多向度评估。两个需要反思的问题是:如何让"影子教师"主动参入到"带教导师"的学习、研究和管理过程中去;如何建立"影子培训"后续保障机制,发挥其延时和辐射功能,让教师从一次培训中长期受益。
2011年05期 v.29;No.132 8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 程伟;卢勃;
近年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对现行的导师制度也提出了多重挑战,具体表现在专任导师数量缺乏、导师观念落后、能力结构存在缺陷以及指导模式滞后于形势发展等方面。面对这些挑战,为了保证导师制度能够适应形势发展,有必要重新辨析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内在属性与特征,分析引起挑战的原因,提出改革与发展的对策。
2011年05期 v.29;No.132 9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曹云亮;
消费主义进入高校,对高校课程的影响是全面而深远的。消费主义把课程仅仅作为一个消费的对象,课程被"物化"了,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度降低,而且课程扁平化,师生关系异化。其积极影响有:课程效率提升与产业发展的距离拉近;消极影响有:课程中易出现短期行为,学生对课程体验的消解,以及"单面人"的出现和课程批判功能的消失。
2011年05期 v.29;No.132 10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自玉梅;蔡文伯;
把对口支援工作看作是一种助人行为,并从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即受助者、助人者和情境因素三方面,分析对口支援工作中支援高校的动力,并构建了支援高校动力分析图。从增加互动,明确责任;榜样示范作用壮大对口支援队伍;追求高层次需要,提升动机;宣导主流价值,提高认识四方面提出了加强支援高校"助人"动力的对策。
2011年05期 v.29;No.132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李真;
随着网络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高等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步伐。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着档案利用率偏低、管理力量薄弱、经费投入少、管理落后等状况。高校档案管理需要从服务理念、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创新。
2011年05期 v.29;No.132 113-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 曹洪军;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研究近几年呈井喷态势,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基础"课实践教学地位、作用及重要意义的阐述,对实践教学课型与模式的探讨,对实践教学实施困难的原因分析及相应对策建议等方面。这些研究对推进"基础"课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实效性具有积极作用,但研究也存在明显不足:教学经验总结式的低水平重复研究现象十分严重,理论研究亟待提高;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知识有机融合并指导实践的教学模式的研究缺失;对策建议主要停留在原则性的宏观层面,可操作性的微观研究有待加强。
2011年05期 v.29;No.132 115-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 朱蕴兰;郭莉;陈宏伟;
微生物学是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等专业的基础课程,课程内容丰富、涉及面宽。通过对其实验教学进行的一系列改革举措,如强化专业意识、提高微生物学实验教师整体素质,依据人才培养定位、优化实验内容,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将科研课题融入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细化考核指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旨在提高微生物学实验课的教学质量,从而满足21世纪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
2011年05期 v.29;No.132 119-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 郭小荟;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教学环节是整个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在分析传统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实验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从课内实验、课程设计、课外作业三个方面进行了该课程的实验教学改革。
2011年05期 v.29;No.132 12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 代业明;
从当下大学线性代数教学现状出发,以数学方法论和认识论为指导,探究线性代数与中学数学在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观念等方面的联系,以期帮助大学生顺利地从中学过渡到大学线性代数的学习。
2011年05期 v.29;No.132 124-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 王家臣;钱鸣高;
煤矿开采必须从传统的以满足单一经济建设为目的工程活动转向安全、高效、高回收率、保护环境、完全成本的科学采矿。科学采矿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相关知识融合、知识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具有开放的、系统的科学思维。在研究生层次的人才培养中,应继续强化基础理论知识、创新能力培养、资源经济与环境知识等,并多方面开展学术交流,拓展学术思维与研究的空间。
2011年05期 v.29;No.132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 张忠华;王超;
现行大学教学模式存在着以知识性教学为主要目标,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模式单一,以传授为主;教师主宰教学过程,师生关系不民主,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弘扬;重视课本知识的学习,丰富的教学资源利用不够等弊端。依据新的人才观、教学目标观、教学过程本质观、师生观和教学评价观,大学教学模式应由教师讲授模式转向师生合作教学模式、导学模式与探究模式,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综合化,由智力教学模式转向非智力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构开放的网络教学模式。
2011年05期 v.29;No.132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 丁三青;
研究大学组织内部结构及其权力,有三个问题必须在理论上予以回答:一是大学组织结构及其权力分配的动力来自哪里;二是大学内部组织机构生成及其变革的价值指向;三是大学内部组织机构的生成机制。胡仁东博士的专著——《我国大学组织内部机构生成机制研究》,以生成机制为研究的重点和落脚点,总结了大学内部机构生成的特点和规律,构建了独特的理论分析框架,提出了中国特色的大学内部组织机构生成之路。此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为新形势下探讨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提供了可贵的借鉴。
2011年05期 v.29;No.132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