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文晓;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高等教育需求影响因素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一般认为学生个体特征、家庭和社会因素、学校特征、国家政策、教育成本与收益等是影响民众对高等教育需求的主要方面。"市场因素"是一个在国内研究中很少提及而在其他国家颇受重视的变量。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必要将其作为一个重要方面来进行考量。
2015年02期 v.33;No.153 1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 樊红霞;张万红;
高校法治教育是对所有在校大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学习、法律技能锻炼和法治情感、法治精神的培养。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对高校人才的培养和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均有重要作用。作为法治教育实施主体的高校存在着对法治教育的重视不够、师资力量薄弱、课程设置单一、教学模式落后等问题。另外,作为法治教育实施客体的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参与性。改善目前高校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推进高校法治教育,需要国家、社会、高校和大学生四方面的共同努力。
2015年02期 v.33;No.153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 王晓春;
2008年教育部颁布《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给出五种发展路径,由独立学院自主选择各自的发展路径。五年过渡期已经结束,大部分独立学院仍在观望、徘徊甚至按兵不动,独立学院能否成功转设,后续的制度供给与政策设计将显得尤为重要,还依赖于独立学院不断地谋取自身发展。论文分析了现有独立学院现状及已转设独立学院的发展情况,在充分尊重各利益主体"核心价值"的基础上,提出转设政策适配构想,并提出独立学院转设后的发展定位,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创新中探索出新的发展道路。
2015年02期 v.33;No.153 2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 张蕾;田海洋;
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已然成为当前我国高校发展无法回避的一个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民族地区高校因其负有兴疆、稳疆的重大作用,其社会服务职能尤为重要。然而,要顺利实现这一职能,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定位、深化对服务方式的认识。在对策上,要从自身及所在地的社会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合理利用与发挥自身优势,以区域特色产业为依托,为新农村和社区文明建设多做贡献。
2015年02期 v.33;No.153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 陈晶晶;何云峰;郭晓丽;
地方高校面临窘境:教学资源相对短缺,难以满足教学需要;教师资源相对匮乏,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知识资源相对不足,无法满足师生需求;交流资源相对有限,不能顺应时代潮流。慕课作为一种优质教育资源,其对传统教学的镜鉴表现在四方面:"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技术性、便捷性"的教学设计、"以学为本"的教学模式和"重在评学"的教学评价。据此,提出慕课资源长入地方高校教学的四大机制: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改善教学资源短缺现状;实施"双师教学"项目,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拓宽信息来源渠道,开阔师生视野;加强师生对外交流,提升高校国际化水平。
2015年02期 v.33;No.153 5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 蔡慧;
近年来,MOOC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兴起,为了提升本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地位,各国都在进行MOOC本土化实践,我国MOOC本土化已初见成效。但由于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教育技术落后以及运营经费不足等来自行业特色高校内外部的客观原因,加上来自行业特色高校领导者、教师等主观原因,导致了行业特色高校发展MOOC相对滞后。从目前形势来看,行业特色高校可以通过成立MOOC联盟加强优势学科的影响力、满足企业职工的学习需求、有效利用教育资源、均衡两极分化的学科布局。同时,行业特色高校以行业协会为依托平台成立MOOC联盟理事会,相似的课程计划为学分互认提供了有利条件,校企合作共同推动MOOC的创新。MOOC联盟成立的战略路径应从MOOC联盟的组织者、MOOC课程制作者及MOOC学习者三方面着手,共同推进行业特色高校MOOC联盟建设。
2015年02期 v.33;No.153 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 赵志学;周军军;
在社会信息化的今天,大学生就业管理工作也迈入了信息化管理时代,但是目前高校就业工作的信息化建设现状仍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同时也面临很多机遇和挑战。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对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提出了高校学生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和措施。
2015年02期 v.33;No.153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 王德鲁;孙建滨;曹庆仁;
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角度对7所高校导师指导方式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研究生通过"双向选择"的途径在入学前就确立了指导关系,师生人际关系整体处于融洽状态;导师指导制度仍以单一导师制为主,研究生与其他导师交流少,导师组织学生进行学术研讨情况不容乐观;导师指导频率低、时间短,研究生参与课题项目程度低;导师指导过程中的民主性普遍较高,但管理方式偏严,师生交流的主动性需加强。最后针对不足之处,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
2015年02期 v.33;No.153 8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 李青锋;
结合采矿工程专业就业特点和学生培养目标,首先根据企业发展需求与从业者的差距,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及其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工程哲学思维训练对工程专业学生适应企业需求是必须的;然后基于矿业工程中的工程哲学问题,从资源认识、矿业工程活动中的主要矛盾、规律和方法论等方面分析了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工程哲学意识,认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工程哲学意识、积极向上的人文知识和健康的职业精神是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必备的人文素养;最后分析专业教育中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必要性,提出在专业课程教学和技能实践中渗入人文素质教育是工程专业学生提高人文素养的必然选择,并以"采矿学"课程为例进行了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工程哲学思维和人文素质培养再现,课程实践表明:这种相互交融式方法对专业知识教学和人文素质培养均能起到促进作用。
2015年02期 v.33;No.153 8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 师皓宇;邹光华;马尚权;
华北科技学院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培计划)通用标准及相关文件要求,制定了具有安全行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卓培计划通用标准、大工程观念、CDIO工程教育理念、企业深度参与、学时"一增一减"、课程改革,目前该方案已应用到卓培计划专业的实际教学中。
2015年02期 v.33;No.153 9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 朱传杰;宋大钊;翟成;林柏泉;刘贞堂;
培养安全技术与管理方面的卓越工程师是解决我国目前安全形势严峻的重要途径。据此分析了我国安全系统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卓越工程师培养背景下对安全系统工程课程的具体要求。基于这些要求,提出了安全系统工程课程改革的措施,主要涉及知识结构的调整、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以及相应教学方法的优化等,以期为安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提供参考。
2015年02期 v.33;No.153 10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 裴晓东;张人伟;李增华;
针对工科专业课程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在教学研究基础上,构建了研讨式教学模式。采用教师导讲和优选研讨课题、学生独立探索和撰写研讨课题报告、小组交流讨论和汇总提炼、学生讲述和师生评议以及教师综述和总结提高等五个环节,改变了传统的"满堂灌"模式。实践证明,研讨式教学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重视传授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015年02期 v.33;No.153 109-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 孟丽;牛芳;李轶;
随着全球经济、文化、教育交往越来越普遍,跨文化沟通正变得越来越重要,成为经济贸易类学生的必修课程。然而,由于大部分教材和阅读材料为西方学者所著述,有关东方文化或中国文化的部分内容需要加以充实,或者由于西方学者对东方文化精髓掌握不够,有些核心内容需要从中国文化视野来诠释。笔者立足于中国文化视角,从课程内容的补充与完善、教学方法与考核制度等方面对"跨文化沟通"课程进行改革与实践,以期为跨文化沟通与交流方面的相关教学活动做些补充。
2015年02期 v.33;No.153 112-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 董浩平;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是促进学校办学特色、培养经济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必然选择,但是转型过程中四个"一高一低"的矛盾比较突出,即高校和企业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兴趣"一高一低"的矛盾;实习实训的保障要求和办学经费投入"一高一低"的矛盾;高等教育大众化和考试招生改革背景下生源"一高一低"的矛盾;转型发展对师资队伍的要求与现状之间"一高一低"的矛盾。对于这些问题,新建本科院校要从指导思想、发展战略、管理机制、制度建设、办学模式等方面实现新转型,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科学发展。
2015年02期 v.33;No.153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 李洁;张朔;
当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已成为地方高校的重要使命,以服务为导向也应成为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战略。科学合理定位、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切性、提升学科竞争优势和优化学科资源配置应成为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实施服务导向战略的基本选择。作为一所水电特色鲜明的地方综合性大学,三峡大学在"双服务"的办学思路引领下,通过优化学科建设制度设计、完善学科建设组织形式、建立学科动态调整机制、依托协同创新以及推动区域文化传承等一系列举措,逐步探索出一条以服务为导向的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之路,不断推动行业和区域发展的良性互动。
2015年02期 v.33;No.153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 郭必裕;
内外矛盾及其相互作用是高校校友会发展的动力,它决定着校友会发展的生命力与活力。为把握高校校友会发展规律,对高校校友会实施有效管理,促进我国高校校友会健康快速发展,在对我国高校校友会发展动力机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校友情谊和事业发展分别是校友会发展内在的核心动力和协同动力,母校和社会需要分别是高校校友会发展的外部推动力和控制力,并提出因势利导促进高校校友会发展的建议。
2015年02期 v.33;No.153 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