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与发展

  • 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问题的透视与改革路径

    朱军;

    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既有成绩又有欠缺。高速的扩张态势带来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下滑,存在培养制度不健全、国际化程度低、学术氛围差等方面的问题。而每年招收的研究生中约有40%的学生由地方高校承担培养。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在系统剖析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存在问题及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塑造国际化教育体系、规范教学要求、凝练学术方向、厘清学术边际贡献以分配资源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2017年01期 v.35;No.166 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 中部六省普通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分析——基于1998-2013年发展现状的研究

    徐柱柱;伍绍杨;

    文章对1998-2013年中部六省普通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并与全国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后可以看出,中部省份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整体良好,而发展高等教育要充分考虑经济运行质量和财政支持力度,并且能优化人才结构以及增强高等教育社会服务能力。

    2017年01期 v.35;No.166 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9K]
  • 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办学定位与建设路径探析

    李柱朋;毕宪顺;

    应用技术型大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新生力量,其建设和发展已成大势所趋。明确办学定位是应用技术型大学发展的基础,也是制定发展战略、探寻建设路径的前提。决策者必须准确定位应用技术型大学,明确其办学类型、发展目标以及办学层次等,在此基础上寻求具体的建设路径,整合资源、统筹规划,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全面、合理、有序地推进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建设和发展。

    2017年01期 v.35;No.166 2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视野中通识教育课程的建构

    陈锡坚;

    通识教育强调"健全人格"或"全人",其良好的知识结构和方法论思维,有助于应用型本科人才综合素养、优秀人格和创造能力的养成。因此,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原则为指导,针对培养应用人才的目标要求,阐述通识教育的内涵和价值效应,规划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并对其课程的建构与管理以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通识教育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思考。

    2017年01期 v.35;No.166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教育史

  • 匡亚明大学文化建设思想及实践

    王永义;

    改革开放伊始,匡亚明以一个教育家的眼光和实干家的作风,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原则,从对中华文化的再评价与再阐释破题,从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立论,在全国率先重新评价孔子和中华文化、率先恢复和设立大学语文课程、率先开展中美一流大学文化交流,形成了大学文化建设的总体思想和完整实践。在当今世界不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与交锋的时代条件下,借鉴匡亚明的大学文化建设思想,就是要求大学文化建设要着力体现学术文化、实现文化育人、彰显民族特色。

    2017年01期 v.35;No.166 3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 论晚清时期留学教育的发展及特点

    李东;刘伟;

    晚清时期作为我国留学教育的起步阶段,其发展主要经历了鸦片战争时期、洋务运动时期、清末新政时期三个阶段。通过对各个时期留学教育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揭示其留学人数形成由单个个体的行为走向政府支持的规模化、留学教育各项制度由缺失走向规范化的发展过程,并呈现以下主要特点:政府多项政策支持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体现时代特点,学科选择适应国内发展需求;留学教育的发展受到国外政策影响。

    2017年01期 v.35;No.166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比较高等教育

  • 美国大学生荣誉制度的缘起

    张爱芳;

    荣誉制度是美国大学校园内一种独特的学生自治制度,它出现于19世纪上半叶,它的出现与广泛传播是当时的社会思潮、大学校园环境、大学教育理念等诸多要素共同影响的结果。美国独立战争所带来的民主精神消解了传统大学管理中的家长制作风;传统的学生管理方式难以为继;受德国大学学术自由理念的影响,教师的主要精力转向学术研究,学生在学习和生活方面获得更多的权利和责任。在此背景下,诉诸学生的道德荣誉感、信任学生的道德人格、鼓励学生在学术生活方面进行自我管理的荣誉制度在大学校园中开始出现并迅速传播开来。

    2017年01期 v.35;No.166 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 美国马里兰大学内部治理体系及启示

    周向阳;陈克现;

    在美国马里兰大学的内部治理中,共同治理的理念得到了有效的贯彻,通过建立较为健全的管理制度,促使学校不同利益相关者广泛参与管理,形成了较为均衡的权力结构,学校的战略规划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绩效评估、文化建设等因为有较为普遍的民主参与,而能有效的贯彻与实施,推动了马里兰大学的整体发展。其内部治理体系对我国大学内部治理体系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2017年01期 v.35;No.166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 美国联邦政府大学生税收资助政策的发展历程研究

    崔亚楠;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联邦政府推行大学生税收资助政策以来,到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税收抵免、税收扣除和税前不计列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税收资助体系,该项政策已成为美国高等教育资助政策中的重要资助方式。当前,我国已经跨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需求的日益多元化对我国高校资助政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入分析美国联邦政府大学生税收资助政策从无到有的建立、发展历程,对于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税收资助体系,使更多家庭和个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和教育"供给侧"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017年01期 v.35;No.166 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K]

互联网与高等教育

  • 质量建设进程中的慕课重构研究——基于慕课在中国发展的思考

    张庆晓;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实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开始进入质量提升的关键阶段,质量建设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内容。文章研究发现质量建设进程中的慕课的"顽疾"并未得到彻底解决,面对这种问题,我国高校应通过构建本土化的慕课平台、完善慕课认证机制、重塑教师角色、营造共享文化等方式提升本土慕课的质量。

    2017年01期 v.35;No.166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 移动媒介环境下大学语言文学类课程教学改革

    常琳;

    移动媒介环境带来了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的变化,影响和改变了大众的信息接收和沟通交流模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对课程教学提出挑战。文章以大学语言文学类课程教学改革为例,分析移动媒介环境下该课程的教学现状,探究其形成原因,并对其教学模式改革提出具体措施和对策。移动媒介环境下的大学语言文学类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为其他课程在移动媒介环境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2017年01期 v.35;No.166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 基于慕课平台的大学生同伴互助学习模式建构

    黄蓓蓓;

    同伴互助学习模式随着建构主义的发展应运而生,因其有效性被广泛应用,针对慕课平台的同伴互助学习的研究相对较少。通过对网络在线同伴互助学习的发展现状及慕课的相关分析,对慕课平台的同伴互助学习在政策、理论、理念及实践方面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做出判断,提出了基于慕课平台的大学生同伴互助学习建构,概括出整合了慕课与同伴互助学习模式的三种方法,即分组策略,交流策略和评价策略。

    2017年01期 v.35;No.166 65-6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教育心理

  • 场域理论观照下高职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

    王晓慧;陈丽娜;

    场域理论认为任何实践模式都是场域、资本和惯习之间关系的结果,高职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同样如此。高职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关系空间为大学场域,该场域的主要占据者为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管理者,不同的行动主体在大学场域中占据不同的位置,掌握不同的资本,体现出不同的惯习,这些因素影响着高职生积极心理的培育。在大学场域中,高职生培育积极心理品质的资本主要有:经济资本——院校资源、文化资本——高深知识、社会资本——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把握这三种资本,选择有效的策略,可以较好地培育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

    2017年01期 v.35;No.166 7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 研究生主体视角下学校归属感研究

    陈恒敏;

    从研究生主体视角切入,探讨研究型大学研究生的学校归属感问题在研究生扩招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选取我国某"985工程"研究型大学进行个案研究,以访谈法作为收集资料的主要方式。研究发现,研究生群体对学校归属感的理解认知可大致分为立场坚定的"爱校者"、试图进入却遭到排斥的"他者"以及无意融入新学校的"过客"三类。不同个体的感受阈值差异很大,归属感建构路径与机制存在差异,本科院校是重要的参照系与影响因素,"学校"的个体理解差异较大。

    2017年01期 v.35;No.166 7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大学德育

  • 大学校园文化与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在逻辑

    郭金创;

    大学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期承担着公民道德教育的历史使命。大学校园文化与公民道德教育之间存在着内在逻辑,这种内在逻辑表现为大学校园文化对实施公民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认识这内在逻辑,有利于拓宽公民道德建设的路径。

    2017年01期 v.35;No.166 8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 大学生宗教观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朱前婷;姚琳;

    当代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是社会研究热点,大学生对宗教的认知、看法和态度影响着其宗教观的形成。文章从客观和主观两个层面分析了家庭、社会环境、国家政策、宗教文化、同辈群体在大学生宗教观形成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大学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大学生宗教观形成中的动力影响。对这些因素的分析,旨在对大学生个体宗教观的形成过程进行深入解构,为思想政治工作找准着力点。

    2017年01期 v.35;No.166 8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高校管理

  • 高校管理人员职员制与职称评定的考量

    郭必裕;

    我国高校职员制将职员职级分为三等十级,按照年功累积导向逐级晋升,以期促进管理人员职业化与专业化的发展,从而提高高校管理水平。因而,通过剖析高校职员制的重要目标是实现管理人员的专业化,阐明专业技术职务对管理人员激励的相容性;同时,透过高校职员制与高校管理人员职称评定条件的异同分析,得出虽然两者目标一致性,但却忽视了管理的专业性,而且教师的双肩挑也挤占了管理人员的发展空间;最后,提出推进职员制与优化高教管理人员职称评定的建议。

    2017年01期 v.35;No.166 8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归因与调适

    赵兰芳;

    高校教师群体存在职业倦怠是客观存在事实,尤其是处于31~40岁的青年教师,其职业倦怠既不利于高校的管理、也不利于教师的自身发展。在归纳相关研究人员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元分析的基础上,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讨论,并针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具体情况分别从社会、学校和个人等不同层面提出了调适的对策建议。

    2017年01期 v.35;No.166 92-95+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人才培养

  • 多科性高校车辆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陈清华;王开松;靳华伟;朱增宝;

    目前,随着社会对车辆技术人才需求的日益旺盛,各高校纷纷开设车辆工程专业,但多科性高校存在的专业特色不明显、教学资源瓶颈问题和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等问题一直较为突出。安徽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以问题导向,对创新型人才培养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创新课程体系、凸显专业特色;改革教学模式,突破实践教学资源瓶颈;加强校企合作,提升专业教科研实力;基于"互联网+"构建多功能教学平台,实现教学资源跨时空融合,取得了良好效果。

    2017年01期 v.35;No.166 96-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 “2+1”模式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例

    郭名静;熊鑫;高琼;夏雯;

    针对国内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采用实地走访调查的研究方法,分析了目前国内高等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普遍存在的专业迷茫、课程设置混乱和实践与课程设置脱节的问题,提出了以课程组划分和实践教学为2个主体,以实习基地群为1个平台的专业"2+1"人才培养体系,介绍了相关阶段性成果。

    2017年01期 v.35;No.166 101-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 地方行业高校经管类人才培养调查研究——以江西理工大学为例

    刘亦晴;

    面向行业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特色办学模式的一种新探索。文章以江西理工大学为例,通过对经管类专业毕业生和相关矿冶企业发放调查问卷,分析经管类专业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提出更新经管类专业发展理念,立足行业、区域、学科优势进行顶层规划。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市场发展战略定位和需求优化经管类专业发展路径,从而提升行业特色高校经管类人才培养与行业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017年01期 v.35;No.166 106-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学生事务

  • 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教育管理研究与对策

    裴松;张庆春;万志军;

    随着中国教育国际化的不断发展,中外合作办学被社会认可的程度加深,学生人数显著增多,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因中外合作办学的独特性以及招收的学生鲜明的个性,这为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本文以江苏省K大学中外合作办学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定性研究的方法分析了当前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从学业指导、教师队伍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提出了加强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教育管理的对策。

    2017年01期 v.35;No.166 110-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 促进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的机制探索——以供给侧改革为视角

    速成;

    当前国际风云变幻,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时代命题,高校在培养高素质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中担负着重要责任。本研究采用实证调查的方法,了解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在苏高校学习的实际适应情况。以供给侧改革的理念指导,针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事务服务、生活资助、学业帮扶、心理减压等需求,提出了健全"线上线下"的服务体系、完善"课上课下"的帮扶机制以及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与能力的措施。

    2017年01期 v.35;No.166 113-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课程教学

  • 公共管理教学案例选择的偏差分析与矫正建议

    徐苏兰;段鑫星;

    选择高质量的教学案例是保障案例教学成效的重要基础,如何选择高质量的教学案例便成为公共管理案例教学的一个关键问题。通过对公共管理教学案例的选择偏差分析后发现,存在价值性偏差、研讨性偏差和时效性偏差等问题。针对公共管理教学案例选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采取深入浅出、以小见大和求近慎远进行矫正的建议。

    2017年01期 v.35;No.166 117-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 面向学习过程的大学生合作学习体系研究

    贺超;陈秀梅;王辉;

    合作学习是高校实施探索性、综合性教学的重要方法,然而其在实践中却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从合作学习的难点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演变路径出发,结合教学实际,设计了一个面向学习过程的大学生合作学习体系。该合作学习体系包括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反馈三个阶段,并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对每个阶段的工作进行详细阐述。而且该体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能够有效提升高校合作学习的效果。

    2017年01期 v.35;No.166 121-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K]

  • 采矿工程品牌专业建设的内涵与展望

    张东升;范钢伟;王方田;牟宗龙;万志军;

    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采矿工程专业在"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支持下,提出了"以培养一流采矿人才为目标、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国际化竞争能力和宽出口就业能力培养为抓手"的建设指导思想。通过国内外采矿特色高校标杆分析,提出采矿工程专业建设目标与内涵,并列出建设国际化与本土化相融合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培养学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等具体举措,以完成通过五年左右努力建成"国内引领、国际具有重大影响力"一流品牌专业的任务。

    2017年01期 v.35;No.166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 我国一流大学发展海外分校的SWOT分析

    王光荣;骆洪福;

    发展海外分校是高等教育全球化的重要表现,也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一流大学创办海外分校仍处于起步阶段,其办学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运用SWOT分析模型并结合欧美国家创办海外分校的经验教训,能够对我国高校创办海外分校的自身优势与缺陷、外部机遇与潜在挑战进行分析,总结境外办学的利弊条件,为我国一流大学创办海外分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进而提出我国一流大学海外办学的政策建议:寻找自身不足,借鉴他国经验;整合优势资源,实现品牌效应;严把办学质量,增强竞争实力;传播中华文化,形成自身特色。

    2017年01期 v.35;No.166 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 订阅启事

    <正>1.《煤炭高等教育》逢单月25日出版,每册定价10.00元,全年定价60.00元(免收邮寄费),可随时订阅,亦可补订往年过刊。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中国矿业大学(文昌校区)《煤炭高等教育》编辑部,联系电话:0516-83885454,邮政编码:221008。2.订阅费用方式:通过银行汇款,银行汇款方式如下:

    2017年01期 v.35;No.166 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 《煤炭高等教育》征稿简则

    <正>《煤炭高等教育》创刊于1983年,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江苏省一级期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国煤炭教育协会主办。本刊立足于煤炭行业、面向全国,以系统反映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为主要内容的学术性刊物。本刊秉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人文传统,致力于推动大学教育理论与实践,致力于促进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一、栏目设置与研究范围

    2017年01期 v.35;No.166 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1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