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与发展

  • 交叉学科发展视角下学术制度的创新策略研究

    胥秋;

    我国交叉学科的发展存在着学术制度上的障碍,交叉学科没有获得充分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没有形成适当的评价机制,从事交叉学科研究的学者没有获得公正的评价。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必须推进学术制度的创新,改进现行的学术评价制度,发展交叉学科自己的学术阵地,创设交叉学科奖。

    2017年02期 v.35;No.167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 理工类高校开设哲学通识课程的初步探索——基于河南理工大学“生活·哲学·智慧”的课程实践

    葛宇宁;

    实行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相结合是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河南理工大学探索建立了一门"生活·哲学·智慧"哲学通识教育课程。通过该课程教学的实践,发现理工类高校在开设哲学通识课程时面临师资匮乏、学生观念过于实用主义等问题。哲学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容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讲授可以通俗但不能庸俗,尽量配备课程教材,课程考核要有创新。如果准备长期开设下去,课程组应编写适合自己学校状况的教材,开展"菜单式"教学,扩充课时以及面向更多的学生。

    2017年02期 v.35;No.167 5-9+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 服务型大学:地方院校发展的目标定位

    郭贇嘉;

    高等学校的职能主要包括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服务型大学致力于把知识和技术转化为实践指导思想和社会生产力,推动和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发展。这类大学具有区位分布的地方性、专业设置的市场性、教学方式的多样性等特点。地方院校的发展与服务型大学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因此建设服务型大学是地方院校发展的准确定位。地方院校社会服务的对象可以是政府、企业和社区居民等,针对不同的对象实施不同的服务内容。

    2017年02期 v.35;No.167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教育心理

  • 大学生幸福教育的理论审视与策略探讨

    陈世民;孙配贞;张阳;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期。幸福教育对其人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整体思维,从主观与客观、过程与结果两个角度来定义幸福,更加深入地揭示幸福的内涵,阐述了幸福教育的目标。根据幸福的影响因素,从职业与自我实现教育、学习成长教育、压力应对教育、金钱观教育、人际交往教育、感恩教育、社会比较教育七方面提出了幸福教育策略。这些策略有助于全面提升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及其以后人生的幸福。

    2017年02期 v.35;No.167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 基于九型人格理论的“95后”大学生心理辅导方法探究

    赵屾;段琛;

    "95后"大学生在人格发展方面带有开放、多元的时代烙印,较"80后"的学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文试图探讨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学生工作时能否应用九型人格理论这一问题,在相关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对江苏省某校224位被测学生进行了观察和量表测量及个体辅导,运用数据分析的方法,归纳出"95后"大学生的人格特点,并依据不同特点的学生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方法。

    2017年02期 v.35;No.167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大学德育

  • 提高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实效性研究

    李广文;

    提高意识形态教育实效性,理论工作者既应重视显性教育的作用,又应重视隐性教育的作用,着力促进社会意识向日常话语体系、日常道德规范、典型形象群体的社会心理层面转化;充分发挥新兴媒体的意识形态教育功能,构筑意识形态教育的网上高地,善用"两微"阵地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挥社会意识对实践指引作用,着力促进知行转化,培育人们形成主体性思维、发展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平等性思维、底线性思维等思维方式;各级领导干部应带头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学以致用。

    2017年02期 v.35;No.167 23-2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 大学生廉洁教育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认知失调理论视角

    刘尧;

    认知失调是影响大学生廉洁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本文根据利昂·费斯廷格认知失调理论对大学生廉洁教育实践活动进行分析,认为大学生廉洁教育在环境因素、认知基础、认知塑造等方面存在不足,提出了构建大学生廉洁认知结构、改进廉洁教育模式、强化大学生行为的道德评价与约束等措施。

    2017年02期 v.35;No.167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高校管理

  • 独立学院内部管理困境及其破解

    孙姗姗;闫建璋;

    作为一种新型的办学实体,独立学院在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和发展后,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尽管如此,其发展依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内部管理问题,突出表现在招生就业、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和财务管理四个方面。究其原因,主要是管理体制上过于依附母体,缺乏独立性;管理目标上过分注重短期收益,忽视长期发展;管理机制上僵化刻板,创新机制匮乏。为破解这些困境,独立学院应达成学院办学章程,寻求办学自主权;改革制度和组织,创新内部管理运行机制;加大师资扶持力度,形成稳固的教师队伍;突出专业培养特色,以就业促招生;理清财务状况,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

    2017年02期 v.35;No.167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实现路径探析

    王梦倩;倪炎;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政治的引导者、思想的教育者、成长的引领者、职业的指导者、日常活动的管理者和组织者,在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这就迫切需要辅导员结合自身实际,找准职业定位,完善知识结构,积极投身实践,提高科研能力,全方位提升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2017年02期 v.35;No.167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人才培养

  • 基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以能源领域为例

    翟石磊;

    国际产能合作是"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而能源合作则是产能合作的关键。培养会外语、懂能源、能交流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对促进我国能源国际产能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在外语学科大转型的背景下,具有行业特色或学科特点的高校,其外语专业必须打破传统学科的藩篱,形成面向具体领域的具有自身特点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在能源矿业领域,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需要在能源行业语言知识、国别与区域文化知识和能源基本知识三个方面进行攻关,通过针对国际能源合作战略知识学习、能源科技情报编译以及跨文化沟通等方面的教学,培养出既能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又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2017年02期 v.35;No.167 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我国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特征分析

    徐东波;

    "双一流"背景下,探析我国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意义重大。选取我国四所一流大学,X大学、H大学、Z大学和B大学,通过对这些学校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分析可得出较为明显的普遍特征:一是,具有非常重视将人才培养与国家和社会需要相结合、特别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两个特点;二是,存在同质化、模式化和"高端化"的三个问题。而在对其学科层面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分析中得出:具有与学校培养目标相一致的普遍特征,但差异特征也比较明显,如专业性与学科性强、侧重点与具体目标定位存在差异等。

    2017年02期 v.35;No.167 4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 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山东工商学院为例

    史俊伟;陈章良;董羽;刘刚;李立峰;孙玉峰;李贵炳;

    山东工商学院安全工程专业是山东省教育厅认定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培育专业。通过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发展外部环境以及开设安全工程专业相关高校专业发展情况的分析,本文以山东工商学院安全工程专业为例,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团队、实验与实习实训基地、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探讨该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实践经验,并总结了山东工商学院安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效。

    2017年02期 v.35;No.167 5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措施的探讨

    朱红萍;李润求;欧青立;

    按照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标准及有关要求,以进一步推进专业人才培养领域的改革与创新为目的,积极探索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模式。本文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为例,探索了以下人才培养措施:建立"3+1"的校企合作模式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改革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结构;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2017年02期 v.35;No.167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研究生教育

  • 基于“三实”协同平台的“四创型”研究生卓越物流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

    刘满芝;吕雪晴;吉峰;周梅华;

    以物流工程专业应用型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以卓越物流工程师培养为目标,通过挖掘"三实"平台与"四创型"卓越物流工程师培养的关系机理,构建基于"实验、实训、实习"协同平台的"创研、创法、创岗、创业"的卓越物流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该体系由目标层、能力层、平台层、业务层、协调层和支撑层构成,从中阐述具体的"四创型"研究生卓越物流工程师人才培养做法以及保障措施。

    2017年02期 v.35;No.167 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 基于创新链的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张海玉;

    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主体之一,基于创新链的视角考察高校在创新过程中的多重链际关系,具有重要作用。面向高校创新链的动力来源于市场需求、环境来源于整个社会的创新文化,其主要内容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的稳步推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近年来虽已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仍存在着诸多问题,还需高校结合创新链的视角改革其培养路径:更新教育观念,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课程设置,提升师资力量;注重科研训练,鼓励创新实践;多种机制联动,创新培养模式。

    2017年02期 v.35;No.167 6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中国矿业大学工科类研究生科研现状及对策研究

    王迎超;尹鑫;耿凡;柳志军;

    研究生是我国高校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目前高校研究生的科研现状十分必要。然而目前针对某一高校、某一具体学科门类研究生的科研现状的研究较少。为详细了解中国矿业大学工科类研究生的科研现状及在科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自主设计调查问卷,对中国矿业大学650名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工科类研究生展开调查,从研究生勤奋程度、研究生的自身素养、导师的指导情况、研究生科研成果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矿业大学工科类研究生从事科研创新活动不够勤奋,对待科研的热情不高;在批判思维培养方面,敢于质疑导师、质疑权威的精神不够;与导师的交流沟通不足;科研成果较少。最后,针对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实施对策。

    2017年02期 v.35;No.167 7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学生事务

  • 试论大学生就业能力协同培养新机制

    江洪娟;

    近年来,与大学生就业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用人单位的"求贤若渴"。缘何应聘与招聘间无法实现良好对接,其核心原因是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能有效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从而导致结构性就业难现象的出现。深入分析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除学生自身努力程度外,政府、高校、家庭和企业亦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各责任主体均需立足实际,积极发挥相应效能,协同打造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新机制。

    2017年02期 v.35;No.167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 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及其帮扶对策

    黄英燕;陈宗章;

    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包括个体能力欠缺型、社会资本匮乏型、心理挫折型和生理差异型四种。在社会资源占有、就业机会获取、就业权利保障等诸多方面,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较一般大学生群体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开展对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的帮扶工作,是社会公正理念的重要体现,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内在诉求,是贯彻责任伦理的基本要求,可以从社会帮扶、学校帮扶和自我帮扶三个层面上做好具体工作,切实改变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的"弱势"地位。

    2017年02期 v.35;No.167 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 质量背景下工科大学生学习满意度特征分析

    熊凤;

    质量是高校发展的永恒主题。大学生学习满意度测评是质量保障中的一个重要监控工具,对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和高校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本研究在质量背景下,以某工科大学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从学习环境、教学服务、教师教学、学习效果和人际关系五个维度探究工科大学生学习满意度的特征。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发现,大学生学习满意度处于基本满意水平,并在年级、性别、生源地、学生身份、学生干部经历上呈现出了明显差异;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发现,教师教学、学习效果和人际关系对总体学习满意度的解释力较高。

    2017年02期 v.35;No.167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创新与创业

  • 在校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实证研究——基于江苏省8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数据

    孙俊华;金丹;

    通过借鉴现有成熟量表,对江苏省8所高校在校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进行了问卷调查,因子分析和信度分析结果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效度和信度。对大学生的个人背景、家庭背景、创业教育、创业榜样与创业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分析和一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和家庭背景的大学生在创业自我效能感上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差异;而接受创业教育和接触创业榜样,能够显著地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感。在对实证分析结果进一步的讨论后,对大学生创业引导策略和创业教育体系构建提出建议。

    2017年02期 v.35;No.167 86-91+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 实践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葛志亮;

    实践育人是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但大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在实践环节存在思想认识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实践内容单一等问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创新实践育人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组建优秀师资队伍,打造多元化实践育人平台,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良性健康发展。

    2017年02期 v.35;No.167 9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 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路径探究

    方园;张继河;

    创新思维是复杂的高级思维过程,创新思维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深入分析创新思维主要的研究内容,探索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困境,通过改革通识教育课程设置,营造良好的校园创新环境,培养创新型教师,编写适宜的创新教育教材,创新教学模式等途径培养高校大学生创新思维。

    2017年02期 v.35;No.167 9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教学研究

  • 基于参与式行动研究的教学模式探讨

    徐梦洁;吴红梅;蔡萌;

    作为一种结构化的"边做边学"的应用研究方法,参与式行动研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非常适宜用于课程教学与教学改革的研究。本研究依托"物业管理"这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选修课程,让学生以参与者和研究者的双重身份来探究高校宿舍物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成因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这种基于PAR的教学模式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物业管理的理论知识,更能从切身的物业管理实务出发,将理论知识与方法付诸于实践,从而增进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发挥更大的学习能动性。最后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了这种教学模式的适宜性,并对教学过程中的教师的角色进行了反思。

    2017年02期 v.35;No.167 100-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 专业概论性课程与模块性课程的教学差异研究——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

    张笑秋;谷洪波;

    明晰专业概论性课程与模块性课程的教学差异对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十分重要,二者在教学方面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师生关系、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与学时安排等六个方面。概论性课程旨在传授专业基础知识与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教学内容更为广泛,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采用集中形式和理论教学的授课方法,借助较长的理论教学学时展开教学;模块性课程旨在理解与运用本模块知识,强调教学内容深度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借助多元的教学方法、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构成丰富的学时展开教学。

    2017年02期 v.35;No.167 106-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学术信息

  • 学术信息

    李沛达;

    <正>中国煤炭教育协会高等教育分会秘书处注册的微信公众服务号"煤炭高教"近日通过认证审核正式开通。"煤炭高教"是煤炭行业特色高校开展高教研究和工作交流的新平台。目前该公众号发布的信息包括:(1)高教研究。提供最新的高等教育热点资讯、高等教育研究趋势分析以及高等教育相关课

    2017年02期 v.35;No.167 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课程教学

  • “矿井瓦斯防治”课程小班化教学模式的探索

    王亮;程远平;周红星;张伯权;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快速增加,高校课堂教学单位授课班级规模普遍较大,导致教学质量呈现下降趋势。小班化教学在西方高校中早已普遍实行,但在我国仍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改革策略。利用小班化教学的多方面优势,依托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学科丰富的教学资源、充足的师资队伍和先进的教学科研平台,探讨专业核心"矿井瓦斯防治"课程实施小班化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针对课程特点提出了小班化教学的对策与实施方案。论文研究对稳步提升"矿井瓦斯防治"专业课程教学质量,深化中国矿业大学专业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2017年02期 v.35;No.167 110-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 基于虚拟仿真式案例教学的矿业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以“岩层控制”课程为例

    王斌;王卫军;赵伏军;赵延林;彭文斌;曾泽民;

    面对全球矿业结构的调整,矿业类高校应积极探索矿业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人才培养模式方法要素和矿山行业特殊性的角度,提出虚拟仿真式案例教学新方法,将虚拟仿真技术引入案例教学中,促进学生认识和理解相关复杂案例问题情境,强调使虚拟仿真技术成为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案例问题的工具。结合"岩层控制"课程,探讨虚拟仿真式案例教学的两种类型和实施的关键问题。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在培养矿业人才创新能力方面能发挥更好的作用,同时能获得更丰富的教学成果。

    2017年02期 v.35;No.167 114-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 竞赛驱动型课程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以“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课程为例

    胡明顺;董守华;刘志新;潘冬明;

    "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是地球物理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主干课程,具有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特点,其要求学生既要充分理解难度较高的理论基础知识,也要掌握一定的实际地震数据处理技能。为此,探索和应用以竞赛为驱动力的课程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上机实验与学科竞赛协同推进,形成"以赛促学"和"以赛促教"教学氛围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通过竞赛驱动型"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初步实施,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两方面均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2017年02期 v.35;No.167 119-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 “宪法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王虹玉;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高校法学教育中的"宪法学"课程教学应积极作出回应。目前,各高校教师对宪法学教材选择的随意性较大,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多采用以司法考试为视角或是单纯的理论视角。"宪法学"课程教学应是在理论和实践教学层面做到与"宪法实施"这一目标积极互动,以呼应当前宪法学的学科需求。针对"宪法学"课程的特点,教学中对其学科应有准确定位,分析并处理好宪法学中政治性和规范性的关系;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处理好宪法理论和宪法事例与宪法实施之间的关系,改变传统理论教学,增加宪法案例教学、实践教学,提升"宪法学"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2017年02期 v.35;No.167 123-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