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与发展

  • 大学与城市互动发展的应然选择

    牛军明;耿宁荷;

    大学在当今社会中日益成为影响城市发展战略和方向的重要力量,拥有一流的高等教育既是一个城市的名片,也是提升其层次的标志。笔者从大学与城市的历史发展角度,阐述两者历经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冲突走向合作、从无序走向有序、从疏离走向共生的发展过程,提出大学与城市的互动应该是多元性的互动、共赢式的互动、规律性的互动、协同性的互动,从而论证大学与城市是内在相连、共栖相依的,大学与城市的互动发展是大学与城市共同选择的结果。

    2017年05期 v.35;No.170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中部地区地方高校社会捐赠的现状及对策

    胡芳楠;李剑富;

    社会捐赠作为教育经费的来源之一,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重视。中部地区地方高校社会捐赠受其区域经济发展、捐赠观念和自身发展的影响,存在着社会捐赠区域不平衡、校际间不平衡、捐赠意识淡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从中部地区地方经济发展和高校自身角度出发,提出相关建议,以促进中部地区地方高校社会捐赠的健康发展。

    2017年05期 v.35;No.170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 教授治学与二级学院治理的共生关系探析

    李静;闫建璋;

    作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教授治学与二级学院治理之间有着密切联系。教授治学通过彰显教授主体地位、发挥学术权力实际作用,推动二级学院科学、民主治理及治理目标实现,达成二级学院善治;二级学院治理则通过促进教授身份认同,建立健全相关的组织制度及营造和谐民主的治学环境,从而构建有利于教授治学的良好学术文化氛围,并在此基础上采取多种措施推进并形成教授治学与二级学院治理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2017年05期 v.35;No.170 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 白鹿洞书院精神对当代大学文化的启示

    周雪皎;

    历经千年的白鹿洞书院以其平等自由的价值仪轨、独立自主的办学风貌、人文主义的和谐精神和突破禁锢的革新精神等特征成为中国古代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分析白鹿洞书院平等、自主、人文、革新等精神内涵的基础上,反思当代大学文化中面临的认识偏差、盲目跟风、无所适从、缺乏规划等问题,立足于传统文化的书院精神,给予中国特色的大学文化建设以启示。

    2017年05期 v.35;No.170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比较高等教育

  • 多元·创新·融合·卓越——美国研究型大学实验类新生研讨课之活力

    朱峰奇;

    以美国两所不同类型的研究型大学的实验类新生研讨课为案例,从微观的视角分析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四个方面,并通过研究总结得出其生存的课程生态系统为:以多元为教育理念的课程目标、以创新为逻辑主线组织课程内容、注入以融合为价值取向的课程实施、以卓越为人才培养落脚点的课程评价。最后,通过分析为我国研究型大学实验类新生研讨课的课程设计与实施提出四点建议:构建分层次实验课程体系、强化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革新课堂教学模式以及注重课程评价的学理化。

    2017年05期 v.35;No.170 1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 德国工科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经验与启示——以柏林工业大学为例

    李培培;张晶;

    德国工科大学通过培养应用型人才满足了国家对高级技术人员和应用型研究的需求,并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了学校地位,促进了德国工业化的发展。作为第一所"技术大学"的柏林工业大学,以培养有素养的工程师为大学使命,构建灵活创新的课程体系,强调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给予前瞻性的就业指导,发展雄厚的师资力量并积极加强与政府、企业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关系等,形成了享誉全球的办学特色。我国现阶段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仍然存在许多不足,通过借鉴柏林工业大学的经验,能够促进我国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

    2017年05期 v.35;No.170 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大学德育

  • 马克思实践概念视域下大学生网络道德研究

    李广文;

    马克思实践概念的本质,是指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变革人在开展物质生产活动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关系;从这种实践概念的"是"出发,可以进一步推导出社会主义社会应该遵从的合作和批判的基本道德规范;从社会主义社会的合作和批判的普遍性道德要求出发,又可以推导出大学生网络实践的特殊性的具体道德规范,包括网络信息生产中真实、尊重、价值和健康准则,网络信息传播中的有限自由准则,网络信息使用中的锚定、学术尊重、学术合作和集体协作准则,网络信息评价中的效用准则。

    2017年05期 v.35;No.170 3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某“985”高校本科生的视角

    谢启秦;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不断引起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的关注,相关研究成果颇多。通过实证研究和因子分析发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因素存在多维结构,即文化因子、教学因子、活动因子、社会因子以及管理因子等;而在当前诸多背景下,上述影响因素显示出独特的作用机理:文化因子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的决定性因素,教学因子显示出强劲势头,活动因子处于居中水平,社会因子作用相对偏低,管理因子最弱。由此得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策略建议:发展校园文化、推进教学改革、强化社会实践、规避社会负面影响以及回归教育家治校。

    2017年05期 v.35;No.170 3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 硕士研究生思想道德素质测评方案的合理性研究

    陈芳;

    本研究通过对Y大学师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以及对Y大学测评文本和全国其他十多所高校测评文本的综合分析,对硕士研究生思想道德素质评价提出了改革思路:重新定位思想道德素质测评,将其作为门槛,区分合格与不合格,可以相应设立思想道德素质单项奖;测评内容包括诚实守信、敬业精神、严谨的学风三方面;评价主体多样化;过程评价与效果评价并重。

    2017年05期 v.35;No.170 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互联网与高等教育

  •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与家庭协同育人研究

    卫慧芳;程德强;

    高校与家庭协同育人工作呈现"主"强"辅"弱、家庭被动参与、沟通渠道不畅、机制体制不完善等状况,在分析"互联网+"高校与家庭协同育人的可行性的基础上,结合"互联网+"与教育深度融合过程中的工作实践,提出了"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家庭协同育人机制构想:转变思想观念、凝聚协同共识;深化"互联网+"平台建设、创新协同载体和内容;优化制度环境、提供协同保障。

    2017年05期 v.35;No.170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 基于移动学习的高校体育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王军利;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与互联网科技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大学体育教学已经很难适应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征。通过应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等,对传统的、固化的、程式化的大学体育教学现状与困境进行考察,并依据移动互联网平台设计翻转课堂的体育教学理念,建构了更具体验式、互动性、及时性、传播性的新体育课堂生态关系。实践证明,基于移动学习建构的翻转课堂教学更加符合大学生的学习习惯,有助于推动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的一体化改革进程,以提升大学体育教学的效益水平。

    2017年05期 v.35;No.170 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高校管理

  • 创新人才培养视角下高校创新平台构建研究

    方园;张继河;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创新人才的内涵进行解读,并探析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及人才所具备的特征,发现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就是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人格的培养。理清高校创新平台内涵,探析高校创新平台的构建对创新人才形成的深层影响,分别从高校创新平台这一环境因素的内涵角度、创新平台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以及创新平台各要素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角度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创建优秀团队、增加参与创新平台实践机会、改善创新文化氛围、加大所需物资投入与优化课程设置等具体构建高校创新平台的建议。

    2017年05期 v.35;No.170 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 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研究

    沈榆峰;崔磊;

    预算管理作为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深化高校体制改革浪潮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创新预算管理理念,实现预算的科学性、高效性、透明性,已成为各高校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通过分析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信息系统产生的背景,阐述了建设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信息系统的必要性和原则,并结合高校财务分级管理制度实际,就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进行探讨。

    2017年05期 v.35;No.170 6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教师培养

  • 新形势下“公共教育学”课程的危机与出路

    袁传明;

    新形势下我国教师教育中"公共教育学"课程面临着学科、教材、教法和教师等四个方面危机。针对国内外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提出"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改革应以学生学会育人为本:端正思想态度,坚定奋斗方向;立德树人为本,以身作则为法;发现与研究学生,提升亲和力与针对性;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同时主张:以学会教学作为手段来实现育人的目标:夯实理论基础,掌握专业常识;回忆课堂情境,反思教学得失;模拟课堂教学,积极反馈评价;重注情感教学,实现育人本质。

    2017年05期 v.35;No.170 6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 递进式教师教育课程建设策略探析

    张晓扬;闫建璋;

    递进式教师教育课程是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特点而设置的课程,建设递进式教师教育课程不仅能够实现教师教育的一体化,而且能够增强不同发展阶段课程的针对性,避免教师教育课程资源的重复浪费。职前教师、新手教师、熟练教师、优秀教师和专家型教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而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要针对这些不同的发展阶段特点,分析其发展需求,构建各阶段教师教育课程建设的愿景,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课程建设策略。

    2017年05期 v.35;No.170 7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人才培养

  • 转型期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基于内尔·诺丁斯关心理论的视角

    杨浩英;

    美国教育家内尔·诺丁斯倡导的关心理论以关心为核心,重视生命差异与个体需求,强调"关心"关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指出教育的价值追求是在教育关心中引领人们走向幸福。通过挖掘关心理论的思想精华及其教育意蕴,分析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开展该视角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途径探究。

    2017年05期 v.35;No.170 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 依托工科特色的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曾维林;万义平;

    依托工科院校的办学特色,在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引入工程元素,根据审计人才市场细分的需求,着重培养工程审计领域的专业化人才。通过结合南昌工程学院"2+N+1"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设计基于工科背景的审计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从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和职业道德观等方面提出优化措施,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

    2017年05期 v.35;No.170 8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 地方高校“渐进研究式”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

    于敏捷;

    基于当前地方高校学生学习特点,从学生学情分析入手,以"计量经济学"课程为案例,依据专业培养目标与能力要求,构建"渐进研究式"教学模式。从教材体系中的案件渐进、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渐进与评价体系设置三个方面阐释教学实践,并对教学改革做出效果评价与思考。

    2017年05期 v.35;No.170 8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学生事务

  • 高职院校开展生命教育的困境与路径选择

    王博;孙宁宁;丁三青;

    生命教育对于高职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认识人生中的逆境与挫折,促进心理成熟。高职院校当前开展生命教育存在重视不足、形式陈旧等问题。本研究提出生命教育应从丰富德育内容、重视思想教育、加强心理辅导、促进逆商教育四个方面开展,增强生命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017年05期 v.35;No.170 8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 高校学生工作在培养国际化人才中的实践与创新

    陈忠伟;何海明;赵斌;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已经驶入快车道,培养国际化人才成为高校日趋紧迫的一项战略课题。近年来,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在培养国际化人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面临起步较晚、经验不足、做法单一等难题。基于学生工作视角,在把握国际化人才内涵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国内外高校学生工作在促进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经验,通过梳理国内高校学生工作视野下国际化人才培养已有实践成果,提出促进高校学生工作在优化国际化人才培养中的创新举措。

    2017年05期 v.35;No.170 9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 《精神卫生法》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研究

    唐月芬;

    《精神卫生法》的颁布与实施,对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大学生危机干预工作中存在的各种不规范的现象和做法,都必须按照《精神卫生法》加以纠正和规范。通过《精神卫生法》法律条款文本的解读与分析,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应加强《精神卫生法》、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完善危机干预制度建设,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体现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人文关怀。

    2017年05期 v.35;No.170 9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 高校新生适应性困难因素分析与心理辅导策略

    倪炎;王梦倩;赵斌;

    目前我国高校新生入学后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业压力变化、人际关系复杂、自我管理不足、理想与现实难以平衡等诸多适应性心理问题。在剖析高校新生生活、心理状态及问题诱因的基础上,对心理辅导在适应性教育中的作用和策略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通过心理测评筛查、心理约谈辅导、心理健康教育与入学教育的结合及开展心理辅导活动,是新生适应性心理困难的重要解决途径,有助于帮助高校新生快速适应大学生活。

    2017年05期 v.35;No.170 10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课程教学

  • 煤炭高校本科专业课双语教学改革探讨

    孙华飞;鞠杨;王鹊;韦贵华;刘红彬;

    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煤炭资源绿色洁净利用对培养掌握国际前沿科技的专业技术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培养具有较强英语运用能力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已成为煤炭工业专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根据笔者在煤炭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课中开展双语教学的多年经验,结合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馈意见,对如何提高本科专业课双语教学质量提出了一些建议: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多元化双语教学法、完善教学评价法、建立专业双语课程群体系、提高双语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待遇。

    2017年05期 v.35;No.170 10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 工程类专业“案例驱动式”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田立江;张洁;王丽萍;

    以环境工程类专业"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课程"案例驱动式"教学实践为例,剖析工程类专业课程采用"案例驱动式"教学方法的意义,详述了"案例驱动式"教学方法实施内容、要点和教学质量保障措施,以加深对工程类专业课程"案例驱动式"教学方法的理解和把握。并将课程教学内容、授课对象的专业背景和市场人才需求融入丰富的案例资源,教学过程更注重污染治理领域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通过"案例驱动式"教学方法的实施,摒弃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案例驱动式"教学在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

    2017年05期 v.35;No.170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 高校管理类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许红华;王智宁;孙迎娣;

    在高校回归教学本源,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时代背景要求下,大学课堂教学模式如何创新改革,才能应对学生主体需求特征的变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这是大学教师必须深思的话题。本研究聚焦于"学生专业素质培养和创新思维塑造"的着力点,以教学团队推进对管理类课程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从教学主体、教学手段及成绩评定等方面进行创新设计,建立融合多种教学方法的立体化课堂教学模式,并应用于管理类的课程教学实践中。追踪三届学生的主观反馈和课程总评成绩比较,发现该教学模式有效解决了大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勇于担当责任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同时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实际应用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017年05期 v.35;No.170 113-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实践教学

  •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

    吴红梅;徐梦洁;焦凌佳;

    人力资源管理是操作性、应用性很强的现代新兴学科,实践教学对其人才培养尤为关键,它历来是最为薄弱的教学环节。现有实践教学体系存在观念陈旧、培养目标雷同、教学内容少、教学手段与方法单一、师资力量薄弱分散、教学资源匮乏与制度保障不力等诸多问题。研究结合具体案例,指出未来应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以提升教学质量,达到培养复合型与应用型人才的根本目标。

    2017年05期 v.35;No.170 118-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 从课堂实践到社会实践——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实践教学的模式

    陈静;

    文科课程的实践教学是学生内化个体知识经验的重要途径。文科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改革需要进一步分析高校实践教学的本质与特征,探讨如何使课程实践教学不止于"课堂"实践,而是切实延伸到真正的社会研究实践中去,以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在辨析课堂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特征与效能差异的基础上,以"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为例,探讨了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由课堂实践向课堂实践与社会实践并重转变的意义、方式方法与推进路径。

    2017年05期 v.35;No.170 123-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 《煤炭高等教育》征稿简则

    <正>《煤炭高等教育》创刊于1983年,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江苏省一级期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国煤炭教育协会主办。本刊立足于煤炭行业、面向全国,以系统反映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为主要内容的学术性刊物。本刊秉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人文传统,致力于推动大学教育理论与实践,致力于促进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2017年05期 v.35;No.170 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2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