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建设

  • 新经济背景下能源矿业类高校优势工科专业的改革与实践——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

    刘志强;陈平;戴海金;孙林雪;

    新经济时代,能源矿业类高校积极开展新工科建设。新经济业态从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新内容、新质量等方面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而能源矿业类高校尚存在人才培养滞后产业变革需求、适合新经济发展的新工科专业缺乏、跨学科交叉融合不够、教师教学理念亟需转变等问题。中国矿业大学积极探索优势工科专业改革,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坚持强本拓新,深化教学改革,推进交流与合作,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增设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工科专业,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2018年06期 v.36;No.177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新工科建设中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升级改造之路——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

    彭耀丽;谢广元;沙杰;夏文成;

    基于新经济下新工科建设的要求,原有矿业类优势学科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也面临着升级改造的需要。为此,中国矿业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以校内强化基础实验、校外强化国家级实践教育中心内涵建设为抓手,进行了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校企协同育人的专业升级改造,以满足新时代对工程人才质量的要求,引领国内同类工科专业。

    2018年06期 v.36;No.177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7K]
  • 新工科背景下中澳安全类专业本科教育体系比较与优化探讨

    代军;高保彬;杨明;刘彦伟;

    以我国安全类专业的发展历程为切入点,对国内安全类专业本科教育体系的现状及主要特点进行了分析;结合澳洲安全类专业本科教育体系的情况,对中国和澳大利亚两国的安全类专业本科教育体系进行了比较;并通过借鉴澳大利亚安全类专业本科教育体系的建设经验,对我国新工科背景下优化安全类专业本科教育体系提出了建议,以期能够进一步完善我国安全类专业本科教育体系。

    2018年06期 v.36;No.177 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 新工科视阈下西安科技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创新能力提升路径探索与实践

    李超;

    培养高质量的矿山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对我国西部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非常重要。以西安科技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创新能力提升为基本出发点,通过对其所面临的新形势、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因素和实践路径可行性的剖析,从目标因素、问题导向、特色特点和目标实现等方面进行梳理凝练,提出了实现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路径总体思路,通过"教授工作日+"等系列活动载体平台,采用分时间、分区域、分组活动等组织与过程调控方法策略,成功实施于西安科技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实践中。结果表明:系列路径方法的有效应用,明显促进了新时代与新工科需求下的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这对促进相关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提供了值得借鉴的依据。

    2018年06期 v.36;No.177 18-2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创建一流专业_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改革专题

  • 文化思政引领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陈红;

    创新是国家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最为关键的因素,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应着力巩固思政教育的指导地位。中国矿业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中提出了"大德、大智、创行、致远"的价值理念,明确了爱国育人、科学育人、团队育人、拔尖创新育人的文化思政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的工作方向,在学生培养实践中设计并实施了"文化思政引领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TTR模式",形成了从文化思政引领创新、教学夯实创新、团队促进创新、研究升华创新四个层面整合进阶的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的专业培养模式,并在实践中形成了完整的实施方案,历经实践检验,取得显著成效,具有重要的应用推广价值。

    2018年06期 v.36;No.177 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K]
  • 基于Co-CSW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模式

    陈红;芦慧;于海淼;许红华;王智宁;

    聚焦当前国内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本研究从共建(Co-Construction)、共享(Co-Sharing)、共赢(Co-Win)等三个模块入手创新设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模式,提出了基于Co-CSW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模式,并进一步介绍了实践应用效果和创新点。

    2018年06期 v.36;No.177 27-3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 翻转视角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教学探究

    芦慧;陈振;陈红;李宗波;于海淼;

    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研究法,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本研究调查和分析了当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现状,构建了翻转视角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并提出了实施路径。

    2018年06期 v.36;No.177 3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K]
  • 基于H-ESI目标与互联网云技术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习范式

    龙如银;陈红;芦慧;陈飞宇;许红华;梁民;

    高等教育系统正经历互联网及云技术应用技术变革,利用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来设计适用于实习实践教学的软件和平台是解决实习实践难的新思路。本研究在兼顾专业培养要求和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H-ESI(High-Educated,High-Skilled,High-Innovation)目标与互联网云技术的专业实习范式,运用新的理念与技术解决了实习实践难的老问题,取得了初步成效,具有应用借鉴价值。

    2018年06期 v.36;No.177 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比较高等教育

  • 世界一流大学长盛不衰的历史经验与启示——以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为例

    江春华;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后期,我国一流大学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在8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作为英国古典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的代表,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创新等方面都做出了典范,并且不断适应和引领社会重大变革,表现出强烈的国家责任和社会担当,同时还完成了现代化、国际化的教育转型。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的发展历史中还原一流大学长盛不衰的经验与启示,以便我国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学习与借鉴。

    2018年06期 v.36;No.177 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 新加坡高等教育体系中国家、学术与市场关系探析——基于伯顿·克拉克“三角协调”模型的分析

    季玟希;

    国家、学术、市场是影响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重要利益相关方。基于伯顿·克拉克"三角协调"模型,从三种力量的相互博弈、调整与配合的视角出发,可以将新加坡高等教育体系的发展划分为三个时期:国家力量主导期、学术与市场力量上升期、学术主导下的三种力量整合期。历史背景与现实环境的变迁使三种力量在三角协调模型中所占比重、协调互动机制均有所变化,这一分析可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完善提供借鉴与启示。

    2018年06期 v.36;No.177 48-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教育史

  • 匡亚明大学语文教育思想内涵探微

    肖科学;

    改革开放伊始,匡亚明首先倡导在全国高校恢复设立"大学语文"课程,并从文化补课、尊重规律、传承文化等方面提出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必要性。匡亚明大学语文思想的核心是"文化觉醒",主旨是"提升素养",方法是"师道传授"。认真总结匡亚明的大学语文教育思想,对我们不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推动立德树人、文化育人,具有重要启示。

    2018年06期 v.36;No.177 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 朱熹道德教育阶段论及其时代意蕴

    高军;王秋辉;罗婷婷;

    南宋教育家朱熹建立了系统的道德教育体系。基于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实践认知,他把道德教育划分为三个阶段:蒙童教育(主要是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以及大学教育,并依据阶段特征设定相应的教育标的。以习近平"立德树人"的德育思想为指导,解析新时代语境下朱熹道德教育的现实意蕴。

    2018年06期 v.36;No.177 5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大学德育

  • “知识网红”模式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吕婷婷;王文杰;丁三青;

    当前互联网环境的深刻变革使得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极大考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吸引力不足、影响力不够、实效性不强的问题仍然广泛存在,因此要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必须见贤思齐。"知识网红"以把握受众需求、尊重受众主体地位的"网红"思维、打造"优质内容+人格魅力+自带流量"的输出模式值得借鉴。通过重点分析"知识网红"现象及其特质,探索如何转变思路、重塑内容、构建话语和创新策略以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2018年06期 v.36;No.177 6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K]
  • 新媒体时代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误识与突围

    尹毅;王文涛;

    新媒体具有去中心化、后现代化、无屏障化等特征,其技术属性与政治价值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很容易陷入"价值中立"的片面论断与"以人为本"的理解偏差,使其面临着生产思想与分配价值的矛盾、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矛盾。新媒体时代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勇于担当,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规律、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又要敢于亮剑,始终坚守思想政治教育凝魂聚气、立德树人、文化自觉的价值旨归,充分挖掘和发挥新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用。

    2018年06期 v.36;No.177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互联网与高等教育

  • 翻转课堂在文科课程的实践与反思——以“管理心理学”课程为例

    王雅楠;段鑫星;

    翻转课堂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为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与转型创造了新的空间与可能,亦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借鉴。基于MOOC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文科课程教学的实际应用,通过问卷调查,重点探讨了该模式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满意度。此外,进一步地实践反思表明:学生的主动参与是提升翻转课堂有效性的基础,教师教学能力是提升翻转课堂有效性的关键所在,课程考核机制是提升翻转课堂有效性的保障。

    2018年06期 v.36;No.177 73-7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 互联网发展与艺术教育应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构建的应然与实然

    邵萍;

    在互联网普及时代,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该如何发展与变革受到教育界、艺术界及社会的普遍关注,网络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融合深受人们的期待。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网络化的构建具有促进艺术普及、丰富艺术教学内容、改善艺术教学模式、培养综合人才的现实价值。在建设公共艺术教育网络化过程中,高校需要不断增强公共艺术教育网络化的意识、完善相关设备设施建设、培育符合艺术教育网络化的新型师资队伍、优化艺术教育模式并建立相关管理机构,确保高等艺术教育网络化建设健康有序进行。

    2018年06期 v.36;No.177 7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高校管理

  • 本科课堂教学与改革的教室约束因素分析——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

    王艳华;管红杰;杨康;

    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从学校概况、本科课堂教学数据、教室资源现状及公用教室排课和余量、公用教室借用及调度使用等方面,统计并分析了高校在本科课堂教学与改革过程中的教室约束因素对推广小班化教学的影响,提出了优化教学改革的可行性建议和发展思路。

    2018年06期 v.36;No.177 8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K]
  • 我国一流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特征比较研究

    张浩;韦维;

    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对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具有决定性作用,以往的研究多根据思辨和经验进行论述。通过对41所列入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建设方案进行分析,根据各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发现章程具有统领性地位,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民主权力四种权力之间正在形成新平衡,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重心都在分权和下移。本研究认为,在建设方案中关于内部治理结构的设计基本符合我国大学组织建设的规律。

    2018年06期 v.36;No.177 8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 高校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舆情监管和应对机制

    李恒忠;徐明磊;诸葛福民;王春宇;

    做好高校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的监管工作和正向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对高校的和谐稳定意义重大。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一种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的网络舆情监管和引导系统,包括舆情信息采集、舆情数据处理、舆情数据挖掘、舆情展示、舆情事件预警五部分。该系统保证了舆情监管的全面性,能够及时有效地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对舆情的发展和控制方案进行科学的预测和推荐,并介绍了运用该系统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几种策略。

    2018年06期 v.36;No.177 9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教师培养

  • 西部边疆地区高师院校内涵式发展:价值逻辑、制约瓶颈及实现路径

    郭柏林;杨超;

    西部边疆地区高师院校具有边疆性及师范性,其内涵式发展既是我国现代大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西部边疆地区服务能力提升的理性选择及其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使然。然而,西部边疆地区高师院校在内涵式发展进程中存在多方面的制约瓶颈,包括:教育经费不充裕、师资力量较薄弱、生源质量难提升、科研平台数量少等资源瓶颈;学科专业建设体制欠合理、办学自主权未落实等制度瓶颈;"师范性"精神失落、师范生培养理念落伍等文化瓶颈。鉴于此,西部边疆地区高师院校应明确定位,强化主动服务边疆基础教育的责任意识;科学规划,完善学科专业及内外部治理结构;重塑文化,围绕"卓越教师"构筑师范精神;人才为本,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育人为先,提升师范生培养的质量。

    2018年06期 v.36;No.177 98-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 高校教师职业认同与工作满意度:组织认同的中介作用

    严玉梅;段强;

    为考察高校教师职业认同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以及组织认同在这一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本研究采用职业认同量表、组织认同量表和工作满意度量表对768名高校教师进行调查,结果发现: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组织认同和工作满意度均呈显著正相关;教师职业认同可以正向显著地直接预测工作满意度,组织认同在高校教师职业认同与工作满意度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增强高校教师职业认同和组织认同水平有利于提高其工作满意度。

    2018年06期 v.36;No.177 105-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课程教学

  • 多专业联合指导毕业设计模式构建与实践

    温庆杰;东兆星;柳志军;

    针对毕业设计指导模式的弊端,分析毕业设计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基于本专业方向教师学科背景和现有教学资源,构建多专业联合指导毕业设计模式,从毕业设计内容、双向选题及分组、虚拟系统建设、课程设置、专业软件培训和过程控制等方面探讨毕业设计的合理组织形式。经近几年在毕业设计实践教学中试行,多专业联合指导毕业设计模式显著提高了毕业设计的质量,提升了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达到了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的目标。

    2018年06期 v.36;No.177 110-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温永强;

    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要展现新形象和实现新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创新发展既要准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深刻内涵,切实把握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又要深刻剖析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主客观因素,积极探索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实现创新发展的路径。

    2018年06期 v.36;No.177 114-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教育广角

  •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董事会促进人才培养策略研究——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

    裴丽赟;焦险峰;李政勇;

    我国高校董事会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前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仍然存在着教育理念保守且模式单一、人才培养失准且严重错位、毕业生就业难且融入慢等问题。而高校董事会积极发挥自身作用,通过征询董事单位意见、推行"力行计划"、建立科研基地、践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及时调整学生培养方案、提升教师实践素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最终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2018年06期 v.36;No.177 118-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 应用型本科院校MOOC锲入式创新创业教学体系的构建

    曾颢;勒系琳;黄丽华;

    MOOC教育改革给创新创业教学实践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本研究立足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围绕为地方经济转型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构建MOOC锲入式创新创业教学体系。锲入式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应充分利用MOOC优势,整合线上线下资源,课内课外联动。与此同时,保留线下课程、实践课程的优点,进一步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中心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树立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创业技能。

    2018年06期 v.36;No.177 12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