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韦法云;张家年;
教育大数据正成为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新型驱动力,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但作为大数据技术、平台和人才"高地"的高校,却是大数据助力高校管理方面的"洼地"。通过研究高校大数据采集、分析、应用和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指出教育大数据驱动高校科学管理的具体方向,提出建立"数描高校"、完善"大数据分析—专家智慧"决策体系、建立高校教育大数据伦理与安全保护机制等促进高校科学管理的措施。
2019年01期 v.37;No.178 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 张节松;
为促进数据挖掘技术在高校管理实践中的高效应用,提高我国教育统计的效率和质量,本文选取国内研究文献样本,展开研究现状的整体分析和分类讨论,指出了当前该领域学术研究存在的若干系统性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数据应用过程进行抽象化处理和逻辑推理,展望了未来研究中需要关注的一些方向和着眼点,以期推动我国高校形成数据支持决策的管理模式。
2019年01期 v.37;No.178 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张理华;邱瑰华;
联建是高校机构知识库建设和服务的发展趋势。在分析安徽省高师院校机构知识库建设的必要性和现状的基础上,以安徽高师院校为例,结合安徽省高师院校机构知识库建设的实际,汲取国内外及省内高校机构知识库、机构知识库联盟建设的经验和做法,研究并制定了安徽省高师院校机构知识库联建的构架设计方案,提出一系列具体的建设和保障措施。
2019年01期 v.37;No.178 3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 卓翔芝;
以安徽省省属高校2007-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为研究对象,展示了大数据技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分析中的具体运用,提出了大数据技术辅助高校科研管理决策的技术架构。
2019年01期 v.37;No.178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 王俊;
企业与高校之间的捐赠互动是一种具有公益性和互益性的特殊校企合作,校企双方对互动综合收益、持久稳定和低风险损失的追求是建立、维系和拓展捐赠互动关系的驱动力。通过对慈善情怀式、单项交换式和全面战略式三种典型的校企捐赠互动模式的分析,借助现有理论观点,对影响企业-高校捐赠互动绩效的相关情境因素进行识别,尝试构建针对不同互动模式的策略框架,为校企之间理性建立、持久维系和有效拓展捐赠的互动关系提供一些参考。
2019年01期 v.37;No.178 39-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 王莹;孙涛;
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的实施是为了保障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获取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公平,该项政策到目前为止经历了调整期与稳定期,自2012年开始逐步形成"国家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和"高校专项计划"三大计划。政策实施以来,贫困地区学生进入重点高校人数逐年显著增加,显示出政策实施的整体有效性。与此同时,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仍然有潜在的完善空间,包括增加对学生学业和就业状况的持续性跟踪、加大对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的宣传和监督力度、推进高校全方位资助育人方式以助力贫困学生全面发展,从而使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成为促进优质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长效机制。
2019年01期 v.37;No.178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 刘小明;贾长云;李纪明;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时代主题和国家战略需求的背景下,全国高校尤其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都进行了积极探索,力求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点、适合人才培养的创新创业教育之路。淮海工学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思路创新、体系创新、协同创新理念,以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为目标,构建了基于教育生态理论的课程群、导师库、平台集、保障链与协作体"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践表明,该体系能够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而有力地推进教育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
2019年01期 v.37;No.178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 赖秦江;
地方艺术院校是高等艺术教育的主力军,但其办学实力相比而言普遍较弱,对社会的经济贡献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不足。美术馆是普及公共艺术教育的绝佳场所,江汉大学美术学院接管武汉汤湖美术馆,将高等教育资源与社会公共资源有机结合,形成了教师"展教结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学-练-展"的学习模式,同时推动了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这种校馆合作的模式充分整合与利用各方资源,对培养复合型人才与服务社会作出了有益探索,产生了良好的合作效应。在当下"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艺术院校应该抓住机遇,合理定位,扎根于所处的地方,寻求机会办出特色,力将艺术教育资源转换成社会发展资源,为公共艺术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2019年01期 v.37;No.178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 胡仁东;
仅有26年历程的南洋理工大学已经成为今天的世界一流大学。这与新加坡政府以制度为基础,强调大学办学自主权,在体制机制上真正做到"放管服"有机结合有着紧密的联系。学校自身居安思危,以创新引领为动力,持续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其内部治理的制度设计借鉴了西方大学典型的"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具体来说,它主要围绕董事会、校长管理团队、学术委员会、教学科研机构四个部分形成规则的载体体系。在内部治理架构的设计与制度安排上,南洋理工大学不仅注重引进外部力量对学校提供支持与帮助,更加着力于激发教师的积极性,而且确立起"学术共同体"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的内部治理理念。它给我国"双一流"建设具有四个方面的启示:顶层设计高远、制度规范健全、奖惩分明实在、规则执行严格。
2019年01期 v.37;No.178 6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 赵硕;刘旭东;
大学参与要素作为战略规划制定的外部环境,是战略规划核心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由于治理理论的兴起,政府、社会、大学三方协同治理成为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多要素参与也因此成为了一流大学制订战略规划的重要考虑。采取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以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例,对一流大学战略规划中的参与要素进行分析研究。旨在对大学参与要素主体职能进行界定,为高等教育发展中多元参与主体的划分提出建议。
2019年01期 v.37;No.178 6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 万娟;
马来西亚作为一个后发外生型国家,并没有完全模仿和照搬他国人才培养模式,而是基于本国社会实际需要与本土文化,充分发挥教育主体的作用,不断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可以从全局的视角,通过对马来西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历史进程的分析,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有效路径并得出借鉴与启示。
2019年01期 v.37;No.178 7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 宋佳;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是当前我国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体现。从大学角度出发,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需要重点关注学术、学者和学生三个方面。一流学术是一流大学的核心,需要处理好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矛盾关系;一流学者是一流大学的关键,优化师资结构和队伍是实现一流学术和一流学生的重要前提条件;学生质量是一流大学的归宿,需要关注学生的在学体验、学业成就和学生的国际化议题。
2019年01期 v.37;No.178 7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 王凯;孙芳;
内涵式发展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从根本上致力于"人的发展",可以看作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更高阶段。面对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更高要求,高等教育传统的主流人才培养模式——专才教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的发展需要。而要切实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重新审视高等教育的另一人才培养模式——通才教育。内涵式发展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机遇,对高等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并最终要落实到人才培养上,而这其中通才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内涵式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在通才教育模式下,重新定位高等教育过程中的"管-教-评"等环节是人才培养内涵式发展的应有之意和必然选择。
2019年01期 v.37;No.178 8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 谢姣姣;
作为学术研究群体的重要成员,研究生应具有高素质人才所必备的基本素养,尤其需要具备较高的学术素养。文章以研究生学术素养为研究对象,在介绍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主要围绕从内涵构成、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和培养策略三个方面对研究生学术素养进行梳理和述评,以期把握研究生学术素养方面的基本脉络,并促进研究生学术素养研究不断深化。
2019年01期 v.37;No.178 88-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