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 奋进在新时代的《煤炭高等教育》

    刘波;

    <正>《煤炭高等教育》创刊于1983年,迄今已有三十六年。三十六年来,《煤炭高等教育》立足煤炭行业、面向全国,以系统反映国内外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最新成果为主要内容,特别是在煤炭行业办学体制改革、煤炭行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及煤炭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成为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阵地;成为展示中国高等教育特别是煤炭高等教育改革成就与经验的重要窗口;成为研究和探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的重

    2019年01期 v.37;No.178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特稿

  •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煤炭高等教育

    李增全;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煤炭高等教育迎来了最好的发展契机,经历了1978—1998年行业统管、1998—2018年管理体制改革①后的两个发展阶段,各项事业得到蓬勃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年煤炭高等教育发展经验:必须坚持为煤炭工业母体培养人才的办学方向;必须坚持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相结合的原则;必须坚持用煤炭企业文化育人的方针;必须坚持"校企合作、互利共赢""教育科研兴教"的方针;必须坚持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面向。

    2019年01期 v.37;No.178 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信息

  • 欢迎订阅2019年《煤炭高等教育》

    <正>《煤炭高等教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国煤炭教育协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性学术理论期刊;是宣传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足于煤炭行业、面向全国,以系统地反映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为主要内容的学术性刊物。2019年本刊将继续注重反映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更加突出矿业等能源资源高等教育特色,重视扶植中青年学者,倡导学术争鸣,繁荣高等教育科学研究。

    2019年01期 v.37;No.178 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 《煤炭高等教育》2019年选题指南

    <正>一、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揭示新形势、新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体现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理论探索,特别是反映当前国内外高等工程教育理论前沿与实践热点问题的理论探究。选题主要包括:教育理念与使命;高教改革与发展;比较高等教育;互联网与高等教育;大学德育;质量保障和专业认证;开放和在线工程教育;工程教学创新;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新工科"建设研究;工程教育伦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工程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中国特色工程教育等。

    2019年01期 v.37;No.178 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校长论坛

  • 继往开来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砥砺前行——中国煤炭教育协会高等教育分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第二十届校长论坛会议综述

    屠世浩;王秀芝;

    <正>2018年12月20日,中国煤炭教育协会高等教育分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第二十届校长论坛在浙江宁波召开,来自全国煤炭行业院校的代表共计65人参加了大会。大会由中国煤炭教育协会与高等教育分会秘书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共同主办,中国煤炭教育协会理事长李增全主持会议。本次会议的议题主要有:选举产生中国煤炭教育协会高等教育分会第七届委员会及分会会长、副会长及秘书长;举办中国煤炭教育协会高等教育分会第二十届校长论坛。

    2019年01期 v.37;No.178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 “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特色发展路径探析——以山东工商学院为例

    杨同毅;樊立三;葛喜艳;

    地方高校特色发展是建设"双一流"、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外在需求和高质量发展内在要求的战略选择。山东工商学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特色建设方面初见成效。学校将以财富管理特色学科建设为引领,以特色人才培养体系为核心,以特色社会服务体系为目标,以特色治理体系为保障,在探索中走出一条有特色的开放式高水平财经类大学建设之路。

    2019年01期 v.37;No.178 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 能源革命背景下的“双一流”建设——太原理工大学的探索与实践

    梁卫国;

    根据习总书记关于能源革命的重要论述以及在山西视察讲话的主要精神,作为"双一流"建设的太原理工大学,确立了"扎根山西谋发展、服务产业创一流"且"以问题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的"双一流"建设理念,紧密围绕学科建设、内涵发展以及深化改革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细致的改革:聚焦一流学科建设,创新学科组织模式,在服务区域重大需求中实现学校发展;坚持走内涵式发展新路,落实立德树人,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坚持全面深化综合改革,不断提升办学治校能力。从而为山西能源革命与经济转型提供智力支撑与人才保障。

    2019年01期 v.37;No.178 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高等教育大数据研究专题

改革与发展

  • 企业-高校捐赠互动的策略分析:一种促进合作绩效的视角

    王俊;

    企业与高校之间的捐赠互动是一种具有公益性和互益性的特殊校企合作,校企双方对互动综合收益、持久稳定和低风险损失的追求是建立、维系和拓展捐赠互动关系的驱动力。通过对慈善情怀式、单项交换式和全面战略式三种典型的校企捐赠互动模式的分析,借助现有理论观点,对影响企业-高校捐赠互动绩效的相关情境因素进行识别,尝试构建针对不同互动模式的策略框架,为校企之间理性建立、持久维系和有效拓展捐赠的互动关系提供一些参考。

    2019年01期 v.37;No.178 39-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 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的政策变迁、潜在问题与优化路径——基于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原则的考量

    王莹;孙涛;

    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的实施是为了保障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获取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公平,该项政策到目前为止经历了调整期与稳定期,自2012年开始逐步形成"国家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和"高校专项计划"三大计划。政策实施以来,贫困地区学生进入重点高校人数逐年显著增加,显示出政策实施的整体有效性。与此同时,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仍然有潜在的完善空间,包括增加对学生学业和就业状况的持续性跟踪、加大对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的宣传和监督力度、推进高校全方位资助育人方式以助力贫困学生全面发展,从而使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成为促进优质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长效机制。

    2019年01期 v.37;No.178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 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的建构

    刘小明;贾长云;李纪明;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时代主题和国家战略需求的背景下,全国高校尤其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都进行了积极探索,力求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点、适合人才培养的创新创业教育之路。淮海工学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思路创新、体系创新、协同创新理念,以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为目标,构建了基于教育生态理论的课程群、导师库、平台集、保障链与协作体"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践表明,该体系能够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而有力地推进教育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

    2019年01期 v.37;No.178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 地方艺术院校开展校馆合作模式探究——以江汉大学美术学院为例

    赖秦江;

    地方艺术院校是高等艺术教育的主力军,但其办学实力相比而言普遍较弱,对社会的经济贡献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不足。美术馆是普及公共艺术教育的绝佳场所,江汉大学美术学院接管武汉汤湖美术馆,将高等教育资源与社会公共资源有机结合,形成了教师"展教结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学-练-展"的学习模式,同时推动了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这种校馆合作的模式充分整合与利用各方资源,对培养复合型人才与服务社会作出了有益探索,产生了良好的合作效应。在当下"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艺术院校应该抓住机遇,合理定位,扎根于所处的地方,寻求机会办出特色,力将艺术教育资源转换成社会发展资源,为公共艺术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2019年01期 v.37;No.178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比较高等教育

  • 南洋理工大学如何铸就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制度设计的视角

    胡仁东;

    仅有26年历程的南洋理工大学已经成为今天的世界一流大学。这与新加坡政府以制度为基础,强调大学办学自主权,在体制机制上真正做到"放管服"有机结合有着紧密的联系。学校自身居安思危,以创新引领为动力,持续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其内部治理的制度设计借鉴了西方大学典型的"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具体来说,它主要围绕董事会、校长管理团队、学术委员会、教学科研机构四个部分形成规则的载体体系。在内部治理架构的设计与制度安排上,南洋理工大学不仅注重引进外部力量对学校提供支持与帮助,更加着力于激发教师的积极性,而且确立起"学术共同体"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的内部治理理念。它给我国"双一流"建设具有四个方面的启示:顶层设计高远、制度规范健全、奖惩分明实在、规则执行严格。

    2019年01期 v.37;No.178 6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 一流大学战略规划中参与要素分析与启示——以康奈尔大学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例

    赵硕;刘旭东;

    大学参与要素作为战略规划制定的外部环境,是战略规划核心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由于治理理论的兴起,政府、社会、大学三方协同治理成为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多要素参与也因此成为了一流大学制订战略规划的重要考虑。采取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以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例,对一流大学战略规划中的参与要素进行分析研究。旨在对大学参与要素主体职能进行界定,为高等教育发展中多元参与主体的划分提出建议。

    2019年01期 v.37;No.178 6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 马来西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历史与逻辑分析

    万娟;

    马来西亚作为一个后发外生型国家,并没有完全模仿和照搬他国人才培养模式,而是基于本国社会实际需要与本土文化,充分发挥教育主体的作用,不断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可以从全局的视角,通过对马来西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历史进程的分析,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有效路径并得出借鉴与启示。

    2019年01期 v.37;No.178 7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理论探讨

  • 学术、学者与学生: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挑战与反思

    宋佳;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是当前我国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体现。从大学角度出发,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需要重点关注学术、学者和学生三个方面。一流学术是一流大学的核心,需要处理好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矛盾关系;一流学者是一流大学的关键,优化师资结构和队伍是实现一流学术和一流学生的重要前提条件;学生质量是一流大学的归宿,需要关注学生的在学体验、学业成就和学生的国际化议题。

    2019年01期 v.37;No.178 7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背景下通才教育的反思

    王凯;孙芳;

    内涵式发展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从根本上致力于"人的发展",可以看作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更高阶段。面对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更高要求,高等教育传统的主流人才培养模式——专才教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的发展需要。而要切实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重新审视高等教育的另一人才培养模式——通才教育。内涵式发展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机遇,对高等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并最终要落实到人才培养上,而这其中通才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内涵式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在通才教育模式下,重新定位高等教育过程中的"管-教-评"等环节是人才培养内涵式发展的应有之意和必然选择。

    2019年01期 v.37;No.178 8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 研究生学术素养研究的现状与瞻望

    谢姣姣;

    作为学术研究群体的重要成员,研究生应具有高素质人才所必备的基本素养,尤其需要具备较高的学术素养。文章以研究生学术素养为研究对象,在介绍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主要围绕从内涵构成、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和培养策略三个方面对研究生学术素养进行梳理和述评,以期把握研究生学术素养方面的基本脉络,并促进研究生学术素养研究不断深化。

    2019年01期 v.37;No.178 88-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煤炭教学名师

  • 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 构建大学数学教育体系

    周圣武;

    结合本人及所在团队多年教学改革实践,对中国矿业大学大学数学系列课程建设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构建和教学实践进行了总结,阐述了大学数学教学以充实内涵、拓展外延为出发点,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构建4年不断线的大学数学系列课程教学体系、实践教育体系、实践创新训练体系。

    2019年01期 v.37;No.178 9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 基于实践导向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重构

    孙方红;

    高校师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为学生认知能力不足和知识体系单一、教师重视度不够和与社会需求脱节、课程内容质量有待提高等。文章通过实训再造模式、立体化教学模式和能力培养模式等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搭建了"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综合实训平台,构建了"点—线—面—体"的创新创业课程群立体化教学模式、"五层四级一线"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模式,完善了"校企政"联动机制,实施了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学科交叉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019年01期 v.37;No.178 98-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课程教学

  • 美国高校作业的价值意蕴与主要特征——以美国国家学习成果评估研究中心作业库为例

    谭小熙;

    通过分析美国国家学习成果评估研究中心作业库中的案例可知,美国高校作业具有对话工具和评估工具的双重价值意蕴。其主要特征包括:学位资格说明是作业目标的共享框架,支架式教学是作业设计与实施的理念来源,反思-反馈是作业过程的核心环节。通过了解美国高校作业发展状况,我国高校应深入理解作业丰富的理论内涵,关注作业的共享整合性、学生中心性和反思反馈性。

    2019年01期 v.37;No.178 102-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矿业特色计算力学双语教学的建设与思考

    王永亮;鞠杨;席朝东;宋进鑫;陈佳亮;

    针对矿山工程力学专业本科生"计算力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对采用中英双语课堂教学、课后互动、随堂测验、程序设计、双语考试等教学全程进行课程建设和思考。结合矿业特色知识体系、调研问卷反馈,探讨教学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和解决办法,讨论双语教学的局限性和先进性。文章对该课程改革的方案、经验进行总结,以期之后可以开展更深入和系统性的课程建设,并对本课程及相近课程的"教与学"有所启发。

    2019年01期 v.37;No.178 107-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 论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与历史学专业课程教学的融合

    代维;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是历史学专业中国史系列课程重要的教学资源,对历史学专业教学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史学专业课程教学,已经成为高校历史学专业课堂教学方式的常态。充分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坚持系统性、代表性和真实性的原则,将其融入中国史系列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问题分析能力与探究能力等。

    2019年01期 v.37;No.178 113-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实验教学

  • 车辆工程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探索——以安徽理工大学为例

    靳华伟;关维娟;陈清华;

    以培养合格车辆工程师实践技能、解决现行实践培养体系存在的若干问题为目标,围绕建立与车辆工程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相匹配的实践培养体系为指导思想,修订了现行实践培养体系,提出了基于车辆工程师实践培养体系的课程体系建设,即"车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建设,阐述了新课程体系的特色。这一探索对大多数工科专业的虚拟仿真教学中心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19年01期 v.37;No.178 117-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实验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王攀攀;徐瑞东;邓先明;史丽萍;

    为了提高PLC实验的教学效果,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内涵,我校对实验教学模式进行创新设计和优化改革。针对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利用信息化和虚拟仿真技术,将实验预备知识和验证性实验置于课前,留出课堂时间开展设计性实验和关键环节的讨论、分析和评价;课后进行方案的优化和仿真验证,利用思维导图强化实践与理论知识的关联。同时,在课前、课后环节利用录屏软件将实验调试视频逆向提交给教师,用以保证自主学习的质量。文章以"人行道按钮控制交通灯实验"为案例,阐述了该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并进行相应的效果分析,结果表明:新的PLC实验模式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兴趣,而且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深度。

    2019年01期 v.37;No.178 121-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