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 “双一流”建设与大学内涵发展

    钟秉林;

    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是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双一流"建设面临教育主要矛盾转化、教育发展方式转变带来的挑战,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发展以及教育国际化发展亦都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加快"双一流"建设,实现大学内涵发展,需要明确一流大学与学科建设的目标,形成高校独具特色的优势学科,实现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相互促进,完善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凝聚高校师资队伍、管理队伍以及生源等人力资源优势,深化高校体制机制改革,营造优良的大学文化。"双一流"建设与高校内涵发展,是一项长期、系统、复杂的工程,是动态建设的过程。

    2019年03期 v.37;No.180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5K]

会议专题:立足课程教学 对话金课建设

  • 大学金课观——兼论大学教学的若干基本问题(一)

    李芒;

    当前,我国各高校正在殚精竭虑、勇往直前地贯彻教育部大力"打造金课,消灭水课"的指示精神,开发与建设大学金课。在此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或矛盾。为了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必须通过理论研究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本文试图帮助大学教师走出有关金课的认识误区,树立科学的大学教学观,将教育教学基本规律作为打造金课的重要遵循,正确把握金课的本质,打造金课的条件以及金课与学习者的关系等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遵照"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基本原则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在金课建设中暴露出来的各种矛盾,力争对金课的建设进行冷静客观的认识。

    2019年03期 v.37;No.180 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6K]
  • 论信息时代的“金课”

    王竹立;

    自从教育部提出淘汰"水课"、打造"金课"要求以来,全国高校积极响应。但对什么是"金课"、什么是"水课"理解不一,在执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主要表现在重治理、轻培育。"金课"的特征可以归结为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信息时代的"金课"设计应符合三个原则:一是体现信息时代的新知识观、新学习观;二是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三是落实多元化、差异化评价机制,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此,应将教学目标由知识传授为主,转变为以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为主;教学方式应由单纯的讲授,转变为互动式和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教学评价应从单一的标准化考试,转变为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的多元化、差异化评价方式。本研究以"创新思维训练"课程教学案例,对信息时代的"金课"特征进行了讨论。

    2019年03期 v.37;No.180 14-2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5K]

创建一流专业:计算机专业改革专题

  • 工程教育认证与计算机类专业建设

    周勇;席景科;王志晓;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倡的核心理念是"以产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中国矿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抓手,立足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方面主要做了如下探索:一是面向学生、教师与社会,在培养理念上广泛宣传并形成共识;二是并建章立制,在教学过程中贯彻认证标准,并完善专业与课程责任人制度;三是在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毕业生跟踪反馈与社会评价等方面形成了持续改进的机制。

    2019年03期 v.37;No.180 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K]
  • 激发大学生学习需要的路径探析

    秦峰;周勇;张菁;

    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也是提升当前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必然要求。中国矿业大学计算机学院通过实施"图灵计划"、打造科技社团及贯通"三个课堂"等培养措施,优化师生关系、朋辈关系及育人环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需要与动机。

    2019年03期 v.37;No.180 2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5K]
  • “数据库原理”教材改革研究

    孟凡荣;闫秋艳;袁冠;徐慧;

    "数据库原理"是中国矿业大学校级精品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核心专业基础课。面对"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化革命浪潮,面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人才培养需求,"数据库原理"课程建设团队在总结了近三十年教材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探索了新环境下教材改革的方法和途径,取得了较好的改革成效。

    2019年03期 v.37;No.180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9K]
  • “计算思维与人工智能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王新;周勇;徐月美;孙晋非;毛磊;

    在回顾并总结自1992年以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四个发展阶段的基础上,分析了该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为适应教育教学新形势,针对计算思维缺少"落地"环节、人工智能基础知识匮乏等问题,构建了"计算思维与人工智能基础"新课程体系,初步得到学生认可。

    2019年03期 v.37;No.180 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7K]

改革与发展

  • 高校应对大学排名的迷失与抉择

    吴婷婷;涂阳军;

    "双一流"背景下大学排名的影响力日益增强,高校在日渐积极关注和应对大学排名的同时,处于相对迷失的状态。依据高校应对排名的观点与行动,其迷失的主要缘由是:校长个人发展与学校总体发展之间的矛盾;学校绩效文化与教育运行规律之间的矛盾;社会各界和学校对大学排名的了解程度及出发点之间的矛盾,等等。高校应该重视且理性地看待大学排名,积极且谨慎地应对大学排名,贯彻并落实好扎根中国大地、培育中国特色大学的办学要求。

    2019年03期 v.37;No.180 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2K]
  • 动因、困境与对策: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的构建

    李周珊;张新婷;

    促进跨学科学术组织在我国高校中发展的三大动因是:解决社会复杂问题的外发推力、高校"双一流"与"卓越人才培养"的内生动力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催化助力。学科组织形态"壁垒"、传统大学制度的分科化价值导向、不同学科之间研究范式的认同障碍以及组织内学科权力生态系统不稳定是当前跨学科学术组织建设的困境。突破困境的策略主要有:跨越组织边界,重构大学跨学科组织架构;采取教师集群聘任制,革新教师聘任晋升制度;重塑学科范畴文化信念,寻求共同的跨学科研究范式;改善跨学科组织的内部治理,平衡跨学科权力生态。

    2019年03期 v.37;No.180 49-5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3K]

比较高等教育

  • 美国《大学生发展杂志》近二十年的知识基础和研究热点探析

    王慧;

    以美国《大学生发展杂志》自2000年以来发表的1 445篇文献及其引文为研究样本,利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其进行共被引分析和共现分析,了解近二十年来美国高等教育学生发展领域的知识基础和研究热点概况,从而为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和思考。

    2019年03期 v.37;No.180 5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6K]
  • 中外一流大学通识教育实践比较研究

    黄敏;陈炎辉;

    随着我国"双一流"建设和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的推进,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愈发凸显。通识教育可以说是大学人才培养的"第一粒扣子"。为扣好这"第一粒扣子",学习和借鉴一流大学实践经验尤为重要。透过中外一流大学通识教育的目标、模式、课程体系等,探讨通识教育发展的困境,为未来我国通识教育发展提出可借鉴的建议,力求为重拾大学发展之魂——人才培养工作拨云见日。

    2019年03期 v.37;No.180 60-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7K]

大学德育

  • 研究生导师负面社会媒介印象探析

    钟勇为;缪英洁;刘甜甜;

    运用内容分析法,对近十五年社会媒介中的研究生导师形象进行系统解读。结果表明,社会媒介关注研究生导师最多的是师生关系及意外事件。虽然报道的内容多维、多样,但从报道的价值倾向性来看,多为秉持窥伺与猎奇的心理作消极性地呈现与评价,其打造的负面媒介形象主要有师德沦丧和欺压学生。通过媒介定型偏差和社会不良风气及学校相关管理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揭示出研究生导师被污名化的原因,进而提出了如下改进启示:一是相关媒体的社会责任感有待增强,二是高校须健全研究生导师的选拔、培训和考核机制,三是教育行政部门应进一步增强危机公关意识与能力。

    2019年03期 v.37;No.180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9K]
  • 廉政教育视域下大学生人情消费异化研究

    裘梦杰;曹玉玉;何云峰;

    随着新时代反腐倡廉取得实质性进展,大学生作为一类特殊的社会群体,其防腐拒变也被视为一项重要工作提上日程。高校人情消费之风的蔓延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廉洁意识的树立。通过调查法、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法对大学生人情消费异化现象进行深入分析,针对其异化特征从中国传统文化、学校教育、大学生心理等方面探究其原因,就学校、家庭、社会三个层面提出矫正对策,从而帮助大学生纠正人情消费思想误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2019年03期 v.37;No.180 7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7K]

高校管理

  • 大学生参与高校内部治理的现状研究——基于湖南省高校样本的调查与分析

    盛欣;张坤;

    大学生是提高高校内部治理能力与效率的重要力量。以湖南省高校为样本,对大学生参与高校内部治理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具备强烈的参与意愿,大学生参与高校治理体现出参与满意度较低,参与层次较低、参与事务的内容狭窄、参与渠道比较单一的特点。性别、学生干部身份、大学生参与治理的意愿和能力与大学生参与高校内部治理的需求呈正相关。建议高校应通过提升大学生参与治理的意识与能力、厘清大学生参与高校事务的范围、完善保障学生参与治理的规章制度、健全学生组织四个方面改善大学生参与高校内部治理的现状。

    2019年03期 v.37;No.180 79-8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7K]
  • 我国高校“去行政化”改革的研究现状及趋向——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乔安洁;

    近年来我国高校为维护学术权力兴起"去行政化"改革。目前关于高校"去行政化"改革研究主要涉及"去行政化"内涵、改革中存在的阻碍、我国高校"去行政化"对策研究以及对国外高校治理模式研究。本研究认为要进行创新性研究,高校"去行政化"改革还需要树立跨学科与多学科研究意识;深入理论研究,加强实践改革;宏观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全面推进"去行政化"改革;立足于本国实际,合理借鉴国外经验。

    2019年03期 v.37;No.180 8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2K]

人才培养

  • 安全工程专业本科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探究

    王亮;王凯;时国庆;裴晓东;朱金佗;

    结合新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合作育人的要求和国家"双一流"建设指导意见,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本科制定了"特色化+模块化+精英化+国际化"四化合一的全过程培养方案。开展了国外原版教材引进、教师国际化引培、国际学习课程组构建、国际化合作办学、海外实习实训等形式的国际化活动,全方位拓展本科生国际化视野,构建安全工程专业本科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

    2019年03期 v.37;No.180 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5K]

创业与就业

  • 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的多元协同机制研究

    顾姗姗;张兄武;

    高校"双创"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应注重多主体共同参与,形成多元协同机制,培育大学生的双创意识、双创能力、双创品质。当前该机制存在协同范畴局限、协同内容片面与协同运行机制构建单一等问题。主要对策有:多方位营造良好的协同育人环境,建构利益共同体并完善多元主体动力机制,厘清协同育人核心要素并构建"制度、资源、流程、文化"运行机制体系,等等。

    2019年03期 v.37;No.180 97-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2K]
  • 参与社团活动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研究——近80家社团样本的实证审视

    秦娅璐;

    高等学校社团是学生自我生长和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通过对Z大学近80家社团的实证研究发现,参与社团活动的类型、动机、深度和质量与学生的就业能力呈现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参与深度相关性较为显著;参与社团活动的类型、动机与深度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发展具有显著影响。为充分生成社团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高等学校应引导学生理性选择社团、深度参与社团活动;激励教师发挥指导作用、监督社团完善活动管理;重申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扩充学生社团支持系统。

    2019年03期 v.37;No.180 102-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7K]

课程教学

  • 知识建构视角下知识生成机制与教学模式设计

    张炎治;冯颖;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并更新知识的能力,使之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知识建构是一种以"观点持续改进"为核心的先进教育理论和思想。在知识建构理论视角下探讨知识生成机制,知识生成遵循三个规律和四个阶段。相应地,基于知识建构理论的教学模式由四个层次构成。

    2019年03期 v.37;No.180 109-113+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7K]
  • 精品线下开放课程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以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为例

    刘吉敏;王长柏;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大学课堂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课堂教学改革也有了新的方向。文章简要分析了传统课堂教学和在线开放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指出了精品线下开放课程在高校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必要性。给出了精品线下开放课程的定义,明确了精品线下开放课程中课堂教学的流程。从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分析了精品线下开放课程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作用。同时结合安徽理工大学的"校情""学情"以及"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课程特点,分析了精品线下开放课程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介绍了精品线下开放课程在本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情况,为高校课堂教学改革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2019年03期 v.37;No.180 114-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3K]
  • “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中的科研能力培养——以“博弈论”课程为例

    赵周华;梅蕾;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课程教学改革是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和提升的重要手段。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必须完善以培养和提升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为目标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促进课程学习和科研能力培养有机结合,积极通过课程教学改革手段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此,文章梳理了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与科研能力培养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以"博弈论"课程为例,具体分析了该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做法及其对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方面的体现。

    2019年03期 v.37;No.180 121-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9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