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解读

  • 论“金课”之教学理念

    张阳;高井祥;张秋昭;

    当前在课程观指导下的"金课"实践会给大学教学带来课程建设精英化、虚无化、流水线化及大学教学中小学化等弊端。"金课"在教学系统中定位于教学理念,首先要具有围绕高深知识创造促进师生教学相长的价值指向;其次要有相对等或对立的教学理念存在,将"有效教学"与"好教学"相互映衬起来;第三,要有指导或产生新的教学方法与模式的能力。"金课"若要在大学课程教学中发挥实效,教育观上要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教学观上要实现从"应试性教学"到"教育性教学"转变,教学管理上要由目标管理向全面教育质量管理转变。

    2019年06期 v.37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4K]

改革与发展

  • 医工结合下的职业卫生工程专业建设探索

    周福宝;杨永良;李增华;王亮;

    在职业卫生工程专业成为开设新专业方向的背景下,中国矿业大学联合徐州第一人民医院进行了医工合作办学探索,立足于缓解企业职业卫生监管和职业病防治服务等方面人才不足的问题。在分析国内外职业卫生工程专业建设现状基础上,开展了医工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有益实践,建立了职业卫生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采用SWOT分析了职业卫生工程专业发展中面临的多种情况。

    2019年06期 v.37 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6K]
  •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蒙矿业人才培养国际化合作探索

    谭云亮;宁建国;李青海;

    蒙古国的矿产资源探明储量已上升至世界第七位,且与我国矿产资源的赋存条件具有很高相似性。双方加强合作可解决矿业发展人才紧缺问题。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中蒙两国的部分矿业高校积极加强国际合作,在培养方案、协同创新机制及平台、实习实训基地、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达成共识,为双方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并掌握智能绿色开采技能的人才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2019年06期 v.37 1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5K]
  • 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探析

    曾小军;黄大乾;

    民办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通过协同创新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民办本科院校创新能力提升的根本任务,符合民办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规律和转型发展的要求。国外高校也提供了协同创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典范。民办本科院校通过协同创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路径包括:观念协同,达成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共识;知识协同,通过师资合作与科研攻关构建联合培养机制;组织协同,打造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平台。

    2019年06期 v.37 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5K]

大学德育

  • 儒家生活化教育及其对当代高校德育的启示

    耿加进;张琴;

    在教育实践中,儒家把教育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教育不离生活,生活中也不缺乏教育,教育在生活中培养君子人格。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儒家把洒扫、应对等日常生活内容作为教育内容,在《诗》《书》等儒家经典的学习上也侧重于实践的维度。而在教育方法上,儒家注重现场式教育,强调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和教师的示范作用。儒家的生活化教育对高校德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019年06期 v.37 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6K]
  •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政治信仰培育的内在逻辑、运行机制和实践路径

    杨浩英;

    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从"知情意行"四个层面来把握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政治信仰培育的内在逻辑;结合时代特征和现实境况,从大学生主体能动性、把握社会环境制约性、立足实践活动基础性三个层面构建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政治信仰培育"三维一体"的运作机制。针对教育的显性和隐性特征,从学校、社会、家庭作为教育影响主体出发,探索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政治信仰培育的具体路径,进一步优化新时代大学生政治素质培养,促进新时代大学生政治信仰培育目标的实现,以期解决新时代大学生政治信仰培育屡遇瓶颈的现状。

    2019年06期 v.37 30-3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5K]
  • 提升高校文化治理效能的应然向度——兼评《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教育机制研究》

    莫凡;

    当前,把文化制度优势转化为高校文化治理效能面临"机制难题",表现在现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对大学生"偶像亚文化"的引导效能不足,现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机制对大学生"微文化需求"的满足效能不足。要解决这一难题,必须以"传统文化榜样"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偶像亚文化"的引导效能,同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传统文化现代化,从而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微文化需求"的满足效能。基于此,以"内容融合"和"形式融合"推动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两种教育机制的"全面融合",构建把文化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高校文化治理效能的"融合教育机制体系",涵盖融合教育的示范引领机制、内容融通机制与媒体传播机制等具体机制。

    2019年06期 v.37 3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9K]

比较高等教育

  • 韩国高校翻转课堂的实践案例分析

    李秀珍;

    韩国科学技术学院于2012年引进了翻转课堂,被称为"教育3.0",是韩国最具代表性的翻转课堂应用案例。翻转课堂的主要特征是具有师生互动和合作的教学环境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我国的高校教学要加强"互动"式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创造、沟通、协作、领导能力;要构建智能化教育环境,实现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进行数字化学习的愿望;要实现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变。

    2019年06期 v.37 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8K]
  • 美国本科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理念、行动与启示——以美国“本科学生学习有效评估项目”为例

    陈陆;李晓虹;

    近年来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均将质量评估的重心从院校向学生转移,学生学习成果正逐步成为评估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要途径。美国本科学生学习有效评估项目是美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研究的典型代表,发展至今形成了相对成熟的评估准则、评估载体、评估方法以及评估机制,实施了阶段性推进的试点实践路径,并形成了多州合作的战略性组织模式。我国高校在学生学习成果评估方面要激发教师参与评估投入度,设计益于学习持续改进的评估准则,开发科学测量学习效能的评估工具。

    2019年06期 v.37 4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9K]

互联网与高等教育

  • “互联网+高等教育”系统及演进机理

    袁莉;蔡琨;李芳;张凤华;

    "互联网+高等教育"耦合形成新的高等教育系统,这个系统典型而复杂,它是由人的创造性活动推动而形成的复杂适应系统,是自然系统与人工系统耦合的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系统。在耦合的过程中,系统涌现出超出原有各部分属性简单相加且基于数字和网络价值创造的新特性。这个全新的高等教育系统通过超循环的形式演进和发展,并在动态演化中形成自组织过程和自组织自身。

    2019年06期 v.37 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6K]
  •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高校精准资助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谢莉莉;

    大数据技术为高校精准资助工作的实施提供了可能性。当前高校精准资助工作在困难学生认定方式、资助信息管理、教育引导以及动态追踪方面存在困境。依托大数据技术,从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系统、资助系统、教育管理系统及资助育人工作绩效评价系统等方面构建高校精准资助育人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对资助目标的整体、精确、个性及持续化需求。

    2019年06期 v.37 6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1K]

院校研究

  • 知识生产与创新:煤炭行业特色高校转型发展的关键问题探析

    王秀芝;

    知识生产与创新是煤炭行业特色高校在后工业社会时期转型发展的关键问题。基于知识生产模式及SECI知识创造模型,从主体、客体与成果等方面归纳了煤炭行业特色院校1949-2019年知识生产与创新的历史,分析了由于时代背景及环境变化带来的新特征。后工业社会时期煤炭行业特色高校的知识生产与创新要紧紧围绕社会发展需要,改革人才聘用制度,建设煤炭行业知识库,重造相关管理机构。

    2019年06期 v.37 65-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9K]

教育史

  • 金陵女子大学劳动教育研究——以校刊为中心的考察

    孟方圆;

    20世纪初期,欧美劳作教育思想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早期劳动教育思想的萌芽与发展。金陵女子大学容纳吸收了欧美的劳作教育思想,并开展一系列劳动教育的育人实践。以校刊为中心进行考察,可以更加接近金陵女子大学劳动教育的本真。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对金陵女子大学的劳动教育活动进行分析介绍,总结归纳其育人特点及优势,从中汲取劳动教育的育人理念与实践经验,以期为新时代大学劳动教育建设提供镜鉴。

    2019年06期 v.37 73-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0K]

人才培养

  • 跨文化混合课堂中我国学生学习经历调查研究

    高慧敏;谢鑫;刘梦星;

    跨文化混合课堂教学是实现在地国际化的重要途径。南京审计大学依托"一带一路"审计留学生项目探索了中外学生同班学习的跨文化混合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对该模式中我国学生学习经历的调查发现:跨文化混合课堂的教师能对中外学生进行差异化的有效教学与评价,注重中外学生的跨文化互动;中国学生在留学生影响下能够较为积极的投入课堂学习,但互动参与度并不高;通过跨文化混合课堂的学习,我国学生的跨文化素质得到一定提升,但他们对学习收获的满意度相对较低。南京审计大学跨文化混合课堂整体运行良好,但仍有较大改善空间。为进一步提升跨文化混合课堂的教学成效,教师应着力提升自身的跨文化素养、积极营造跨文化互动学习氛围、鼓励我国学生加大课堂学习投入。

    2019年06期 v.37 8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4K]
  •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行为机理

    邢媛媛;陈燕文;张瑶;

    为改善大学生课堂过度使用手机行为,基于计划行为理论(TPB)构建一个含有二因子中介变量的中介模型,探讨课堂使用手机应对计划和课堂质量监管对于课堂使用手机行为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426名学生的课堂使用手机状况,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实证检验课堂使用手机目的和使用手机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课堂使用手机应对计划与课堂使用手机行为显著正相关,课堂质量监管能够引导手机的正确使用,课堂使用手机应对计划的中介效应小于课堂质量监管。

    2019年06期 v.37 8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6K]
  • 黑箱探秘:学生学习性投入何以趋低?

    郭荣;

    学习性投入是影响高校学生学习成果丰硕与否和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依据。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语言类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性投入水平和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学生学习性投入偏低,投入行为具有外生内发性,且存在较为明显的工具主义倾向;学生年级迁升与学习性投入呈负相关,师生互动、合作学习是解释负向关系的重要变量;学业挑战度不足是影响学生学习性投入的主要因素。为提高学生学习性投入水平,研究从教育观念、伙伴关系建立及教师考核三方面提出了建议。

    2019年06期 v.37 9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0K]
  • 行动学习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影响机理——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

    王智宁;王辰羽;赵珵;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大学生创造力的关键性日益凸显。采用扎根理论的程序与方法,对具有资深教学经验的教师及在校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并结合既有文献进行编码与分析,探讨行动学习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行动学习有助于增强思维认知、创新氛围认知和行动力认知,通过创造力相关技能、自我动机与领域相关技能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创造力水平。本研究可为培育大学生创造力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2019年06期 v.37 99-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4K]

课程教学

  •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

    关家玲;李绍伟;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长期性和广泛性、工具性和价值性、人文性和交叉性等特点,为实施"课程思政"提供了载体和育人氛围。大学英语教师教学中的"思政"意识、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功利化动机、大学英语教材文章的选取局限等,是"课程思政"实施的障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要遵循"显性与隐性结合,输入与输出并举"的教学理念,实施"课前挖掘导入、课中拓展渗透、课后内化迁移"的教学策略,采取激励性与惩戒性结合的综合教学评价。

    2019年06期 v.37 106-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2K]
  • 创新型工程教育视野下研究生学位课程混合教学模式探索——以“机器学习”课程为例

    莫礼平;

    根据创新型工程教育改革必须构建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教学模式这一要求,结合吉首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机器学习"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在由教师和学生分担课程教学任务的现有教学模式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将"面对面"课堂教学和"雨课堂"智慧教学进行有机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教学实践表明:该模式突显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及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起到积极作用。

    2019年06期 v.37 11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6K]
  • 双向研讨模式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以内蒙古科技大学“采煤学”为例

    陈光波;李谭;王文才;边梦龙;孙伟;王二雨;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大学课程改革转向新的方向,逐渐转变为开放式教学。以内蒙古科技大学"采煤学"课程为例,针对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构建了一种双向研讨模式,即全面研讨与专题研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全面研讨以基础知识为目的、以知识重点为导向,通过学生预习、随堂研讨、教师引导、归纳总结四个环节,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专题研讨则是基于一定的专业知识,通过教师抛出研讨专题、学生组队研讨、学生汇报与撰写报告、学生互评、教师终评等环节,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启发学生的多角度专业思维能力,从而深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双向研讨模式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的实践表明:该模式的效果较好,学生接收快、主动性强,实现了教学相长的目标。

    2019年06期 v.37 116-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2K]
  • 产业转型升级中的教学改革——以“汽车设计”课程为例

    谢继鹏;赵振东;蔡隆玉;

    汽车行业已进入到"中国创造"的转型升级关键阶段,然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与人才培养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本研究分析了汽车产业在新形势下"汽车设计"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师生对"汽车设计"课程的地位认识不足、教学内容体系不完整、教学内容中设计方法过于保守、教学方法单一等方面剖析了"汽车设计"课程面临的问题,提出以载荷设计依据为主线压缩和深化原有课程教学内容、补充完善性能设计、先进设计方法和标准规范等教学内容,探索适合于教学内容更新后的教学方法等来解决这些问题,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2019年06期 v.37 12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4K]

  • 《煤炭高等教育》2020年订阅指南

    <正>《煤炭高等教育》创刊于1983年,国内外公开发行,江苏省一级期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国煤炭教育协会主办,是中国知网(CNKI)、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数据库和超星"域出版"上网协议期刊。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1004-8154,国内统一刊号为:CN32-1365/G4。设有栏目:校长论坛、改革与发展、理论解读、院校研究、教育史、比较高等教育、互联网与高等教育、教育心理、大学德育、高校管理、教师发展、人才培养、创业与就业、学生事务、课程教学、实践教学、教育广角等。

    2019年06期 v.37 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6K]
  • 《煤炭高等教育》2020年征稿简则

    <正>《煤炭高等教育》创刊于1983年,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最初作为中国煤炭高等教育顾问团高教分团的会刊,是国内第一批高等教育类专业学术期刊之一,是至今为止煤炭高等教育系统内惟一一份公开发行的教育类专业学术刊物。目前《煤炭高等教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国煤炭教育协会主办,是江苏省一级期刊。刊物的读者对象和服务面向为:高等院校的广大师生、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育科研单位的研究人员、教育决策部门领导及管理人员等。刊物立足于煤炭行业、面向全国,以系统反映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为主要内容的学术性刊物。长期以来,《煤炭高等教育》崇尚学术,走精品办刊路线,科学研究在国内高教界具有较好的口碑与影响力。《煤炭高等教育》是中国知网(CNKI)、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数据库和超星"域出版"上网协议期刊。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1004-8154;国内统一刊号为:CN32-1365/G4。

    2019年06期 v.37 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7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