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耿加进;张琴;
在教育实践中,儒家把教育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教育不离生活,生活中也不缺乏教育,教育在生活中培养君子人格。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儒家把洒扫、应对等日常生活内容作为教育内容,在《诗》《书》等儒家经典的学习上也侧重于实践的维度。而在教育方法上,儒家注重现场式教育,强调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和教师的示范作用。儒家的生活化教育对高校德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019年06期 v.37 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6K] - 杨浩英;
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从"知情意行"四个层面来把握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政治信仰培育的内在逻辑;结合时代特征和现实境况,从大学生主体能动性、把握社会环境制约性、立足实践活动基础性三个层面构建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政治信仰培育"三维一体"的运作机制。针对教育的显性和隐性特征,从学校、社会、家庭作为教育影响主体出发,探索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政治信仰培育的具体路径,进一步优化新时代大学生政治素质培养,促进新时代大学生政治信仰培育目标的实现,以期解决新时代大学生政治信仰培育屡遇瓶颈的现状。
2019年06期 v.37 30-3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5K] - 莫凡;
当前,把文化制度优势转化为高校文化治理效能面临"机制难题",表现在现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对大学生"偶像亚文化"的引导效能不足,现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机制对大学生"微文化需求"的满足效能不足。要解决这一难题,必须以"传统文化榜样"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偶像亚文化"的引导效能,同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传统文化现代化,从而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微文化需求"的满足效能。基于此,以"内容融合"和"形式融合"推动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两种教育机制的"全面融合",构建把文化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高校文化治理效能的"融合教育机制体系",涵盖融合教育的示范引领机制、内容融通机制与媒体传播机制等具体机制。
2019年06期 v.37 3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9K]
- 高慧敏;谢鑫;刘梦星;
跨文化混合课堂教学是实现在地国际化的重要途径。南京审计大学依托"一带一路"审计留学生项目探索了中外学生同班学习的跨文化混合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对该模式中我国学生学习经历的调查发现:跨文化混合课堂的教师能对中外学生进行差异化的有效教学与评价,注重中外学生的跨文化互动;中国学生在留学生影响下能够较为积极的投入课堂学习,但互动参与度并不高;通过跨文化混合课堂的学习,我国学生的跨文化素质得到一定提升,但他们对学习收获的满意度相对较低。南京审计大学跨文化混合课堂整体运行良好,但仍有较大改善空间。为进一步提升跨文化混合课堂的教学成效,教师应着力提升自身的跨文化素养、积极营造跨文化互动学习氛围、鼓励我国学生加大课堂学习投入。
2019年06期 v.37 8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4K] - 邢媛媛;陈燕文;张瑶;
为改善大学生课堂过度使用手机行为,基于计划行为理论(TPB)构建一个含有二因子中介变量的中介模型,探讨课堂使用手机应对计划和课堂质量监管对于课堂使用手机行为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426名学生的课堂使用手机状况,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实证检验课堂使用手机目的和使用手机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课堂使用手机应对计划与课堂使用手机行为显著正相关,课堂质量监管能够引导手机的正确使用,课堂使用手机应对计划的中介效应小于课堂质量监管。
2019年06期 v.37 8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6K] - 郭荣;
学习性投入是影响高校学生学习成果丰硕与否和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依据。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语言类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性投入水平和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学生学习性投入偏低,投入行为具有外生内发性,且存在较为明显的工具主义倾向;学生年级迁升与学习性投入呈负相关,师生互动、合作学习是解释负向关系的重要变量;学业挑战度不足是影响学生学习性投入的主要因素。为提高学生学习性投入水平,研究从教育观念、伙伴关系建立及教师考核三方面提出了建议。
2019年06期 v.37 9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0K] - 王智宁;王辰羽;赵珵;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大学生创造力的关键性日益凸显。采用扎根理论的程序与方法,对具有资深教学经验的教师及在校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并结合既有文献进行编码与分析,探讨行动学习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行动学习有助于增强思维认知、创新氛围认知和行动力认知,通过创造力相关技能、自我动机与领域相关技能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创造力水平。本研究可为培育大学生创造力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2019年06期 v.37 99-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4K]
- 关家玲;李绍伟;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长期性和广泛性、工具性和价值性、人文性和交叉性等特点,为实施"课程思政"提供了载体和育人氛围。大学英语教师教学中的"思政"意识、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功利化动机、大学英语教材文章的选取局限等,是"课程思政"实施的障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要遵循"显性与隐性结合,输入与输出并举"的教学理念,实施"课前挖掘导入、课中拓展渗透、课后内化迁移"的教学策略,采取激励性与惩戒性结合的综合教学评价。
2019年06期 v.37 106-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2K] - 莫礼平;
根据创新型工程教育改革必须构建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教学模式这一要求,结合吉首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机器学习"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在由教师和学生分担课程教学任务的现有教学模式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将"面对面"课堂教学和"雨课堂"智慧教学进行有机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教学实践表明:该模式突显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及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起到积极作用。
2019年06期 v.37 11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6K] - 陈光波;李谭;王文才;边梦龙;孙伟;王二雨;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大学课程改革转向新的方向,逐渐转变为开放式教学。以内蒙古科技大学"采煤学"课程为例,针对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构建了一种双向研讨模式,即全面研讨与专题研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全面研讨以基础知识为目的、以知识重点为导向,通过学生预习、随堂研讨、教师引导、归纳总结四个环节,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专题研讨则是基于一定的专业知识,通过教师抛出研讨专题、学生组队研讨、学生汇报与撰写报告、学生互评、教师终评等环节,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启发学生的多角度专业思维能力,从而深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双向研讨模式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的实践表明:该模式的效果较好,学生接收快、主动性强,实现了教学相长的目标。
2019年06期 v.37 116-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2K] - 谢继鹏;赵振东;蔡隆玉;
汽车行业已进入到"中国创造"的转型升级关键阶段,然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与人才培养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本研究分析了汽车产业在新形势下"汽车设计"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师生对"汽车设计"课程的地位认识不足、教学内容体系不完整、教学内容中设计方法过于保守、教学方法单一等方面剖析了"汽车设计"课程面临的问题,提出以载荷设计依据为主线压缩和深化原有课程教学内容、补充完善性能设计、先进设计方法和标准规范等教学内容,探索适合于教学内容更新后的教学方法等来解决这些问题,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2019年06期 v.37 12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4K]